李后强(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这是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大局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制度安排。建设国家战略腹地是根据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的深化和升华,甚至更重要、更紧迫、更特殊,是在更高层次上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为前沿地区提供粮食、能源、材料、武器、物流等关键产业的强大支撑。目前,已经有大量国内外的大型企业开始涌入天府之国落户生根,并将开花结果。
国家战略腹地的内涵与特征
西汉外交家张骞在大夏(今阿富汗一带)发现两样东西都是四川产物——蜀布和邛杖,说明四川是中国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有学者研究发现,张骞死后葬于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无疑,“一带一路”就是最好的出路。要由确定性的“牛顿思维”转向不确定的“量子思维”,在测不准中把握确定性,在确定性系统内发现随机性,把“内卷”变“内助”,把“躺平”变“荡平”,提高工作效益和项目成功率。
四川处于独特、优越的四川盆地,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足性,自古就是国家战略腹地、战略大后方的地区。北宋抗金、民国抗战,四川都做出巨大贡献。比如在抗战时期,军事贡献——四川累计出兵350万人(1937—1945年),占全国抗战军队总数的1/5,是出兵最多的省份。川军足迹遍布全国13个省份,参与28个大型会战和战役,守卫全国前线战场1/5的国土,如参与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等重大战役,以劣势装备对抗日军,涌现多名抗日名将。20余万川籍将士牺牲,参战人数和牺牲人数均居全国之首。经济贡献——四川作为抗战大后方,承担全国70%的粮食供应。1941—1945年征收稻谷8228.6万市石,占全国总量的38.75%;输送军粮约4400亿元法币(占国家总支出30%),保障了前线物资需求。战略地位——四川是抗战指挥中心和工业基地,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四川成为抗战总指挥部所在地。工业方面,四川集中了全国40%的钢铁产能和30%的机械制造能力,支撑了战时武器装备生产。运输体系——长江、嘉陵江、渠江、岷江等构成以重庆为中心的战时水运网,还有军用机场。此外还有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贡献。四川作为抗战大后方,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全方位、多领域的巨大贡献。
新时代的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不同于20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后者以国防备战为核心,集中布局于川渝、云贵等地区。新时代战略腹地更强调“统筹安全与发展”,通过产业协同、科技创新和区域联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战略腹地需在保障国家安全(如关键资源储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同时推动经济增长,这对传统建设模式提出双重挑战。
一要筑牢风险防控基础。当前,以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为代表的传统风险和以网络安全、恐怖主义、重大疫情、金融安全等为代表的非传统风险并存,需建立“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预警机制,统筹防范地缘政治冲突、产业链非线性崩塌、能源供应中断、数据安全漏洞等新旧风险,筑牢战略腹地安全屏障。把握核心特征:一是战略枢纽性,二是功能多样性,三是动态适应性。国家战略腹地既需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又需要构建能源、粮食、重要战略性资源等关键产业备份基地,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拓展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大纵深。同时还承担构筑生态屏障、促进共同富裕、推动文化传承等重要职能。国家战略腹地建设需根据国际局势变化(如技术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浪潮、地缘冲突导致的国际供应链重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调整生产力布局,形成“平战结合”“平急结合”的弹性发展模式,提升国家经济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韧性,以高效能治理保障高水平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
二要有效协调利益平衡。随着战略腹地建设的纵深推进,产业、资本、技术、人口等要素加速向腹地转移,这就要求实现核心区与腹地间的协同共振效应,通过精准的资源配置机制实现要素有序流动,显著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同时,产业转移还要兼顾腹地生态承载力和劳动力市场容纳度,构建产业梯度转移与生态保护红线的动态平衡机制。
三要强化多元协同治理。战略腹地建设涉及跨行政区、跨部门协作,要求打破行政区域与行业壁垒,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多元主体协同网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社会治理主体包括政府、社团组织、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各主体通过联席会议、项目共建、信息共享等载体,构建“目标共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立体化协作网络。战略腹地建设背景下的社会治理方式是一种高度韧性、高度协同、智慧驱动、服务保障并重、多元参与的新型治理,具有强大的“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
国家战略腹地带来的重要机遇
作为国家明确的“战略腹地”,四川不仅肩负着保障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使命,也是支撑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核心区域,战略地位空前提升,更成为撬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在此背景下,德阳作为“五城”(装备科技城、现代产业城、全国职教名城、世界文旅名城、投资创业理想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节点城市,正以“重装之都”的硬核实力,书写服务全局的新篇章。
四川资源保障能力突出,粮食产量居全国前列,生猪出栏量全国第一,水电装机容量全国首位(占全国比例超30%),钒钛储量全球前三,14种矿产储量全国第一,为国家安全与产业安全筑牢根基。开放通道优势凸显:成都作为全国第三个双国际机场城市,开通国际航线85条;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全国第一,构建起“48小时北欧三文鱼、36小时南美车厘子直抵成都”的全球物流网。四川正从内陆腹地跃升为向西向南开放的“新桥头堡”。
四川建设国家战略腹地的新机遇,集中于政策机遇、产业机遇、科研机遇、就业机遇、开放机遇、公共服务机遇等。主要在粮食、能源、材料、交通等关键产业备份。核心机遇体现在以下五大领域:
战略定位升级:国家布局的核心承载区
1.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成为保障产业链安全、资源供给和开放协同的“战略备份基地”。
2.经济能级跃升,成为全国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
3.政策红利持续释放,通过专项债券、超长期国债等工具,为基建与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创新与产业机遇: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
1.战略科技力量集聚,作为国家级创新枢纽和技术攻坚核心载体。
2.高端制造业集群崛起,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和产业备份功能。
3.绿色与数字产业新赛道,依托水电资源(装机量占全国30%)和钒钛等14种矿产储量全国第一,推进光伏、储能技术输出,并与东盟共建数字合作项目。
开放发展机遇: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
立体通道网络成型,陆空联动,海外联通,江铁海联运,打通东南亚出海捷径。
贸易效能提升,共建“一带一路”,提高全省外贸比重。
制度型开放突破,进行制度创新,过境免签政策吸引外资和世界500强企业。
国际合作平台扩容,推进国别合作园区差异化发展,中国—欧洲中心集聚国际机构,“川港澳合作”推动千亿级川港示范园建设,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
农业与生态机遇:安全屏障与绿色转型
粮食安全战略基地,提高粮食产量、油菜籽产量和生猪出栏量,建设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保障国家初级产品供给。
生态屏障功能强化,作为长江黄河干流交汇省份,提高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和长江黄河干流水质。
区域协同机遇:双城经济圈与“五区共兴”
成渝双核驱动,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持续提升,产业协作深化,拓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万亿级领域。
多极支撑格局,构建“省域副中心-区域中心城市”体系。绵阳——中国科技城、川渝副中心,引领创新,宜宾-泸州——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
四川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路径
四川将国家战略腹地功能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聚焦三大方向:
1.强化立体互联互通,打造陆海天网立体通道,深化中老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设施联通从“硬连接”向“规则、标准软联通”拓展。
2.推动绿色与数字合作,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开展光伏产业对话、低碳技术培训;扩大“丝路电商”布局,深化与东盟、非洲数字合作。
3.构建产业协同新生态,依托水电、矿产、科技资源,与共建国家共建清洁能源、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合作项目,输出“四川智造”解决方案。
德阳作为双城经济圈节点如何实行战略担当
从三星堆文物可见,德阳在历史上曾是中国手工业重镇和工匠精神发源地,是世界贸易中心和宗教中心。今天,德阳的重装、白酒、雪茄也是誉满全球。作为四川装备制造“脊梁”,德阳正以三大定位服务国家战略:
打造高端装备科技城。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2024年10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德阳建设高端装备科技城的意见》,要求将中国装备科技城建设作为带动和支撑科技强省、制造强省建设的重要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明确目标——2027年工业总产值突破7000亿元,建成全球领先的高端能源装备集群;2035年成为世界级装备制造基地,能源装备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推进创新突破——攻克200项核心技术,实现100项零部件国产化;建设天府旌湖实验室,集聚300个国省级创新平台。
建设成渝产业协同“核心引擎”,与重庆共建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打造引领川渝的装备产业备份中心,保障产业链安全。
探索“一带一路”装备出海新模式,推动核电技术、重型燃气轮机等“国之重器”走向共建国家,建设“小而美”的绿色能源、智慧城市合作项目。
四川建设国家战略腹地,本质是以安全托底发展、以开放激活创新、以绿色重塑价值。从全球供应链的“备份基地”到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质生产力策源地,四川正将国家使命转化为发展动能,成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纵深推进的关键力量。
以腹地之能,开共赢之局。四川建设国家战略腹地,是“国之大者”与“省之要事”的深度融合;德阳建设成为高端装备科技城,是“制造强国”与“一带一路”的战略呼应。让我们以四川为支点,以德阳为先锋,将战略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西部篇章!
(本文摘自李后强2025年8月5日在“数字丝路·链通未来——丝路·数字资产与大宗商品供应链大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