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后胸闷气短 ?
病魔来势汹汹!
检查结果如晴天霹雳?
生命通道被“三座险峰”阻断!
希望似乎变得渺茫......
76岁的田老太太心脏三根主要的冠状动脉血管——前降支、回旋支、右冠脉,竟然全部发生了严重的闭塞病变! 同时,她还合并有严重的心力衰竭和持续性房颤。抱着最后一线生机,田老太太和家人辗转来到我院心内五病区。
入院后,主治医生积极给予抗心衰、抗栓、改善循环等治疗,稳住了病情。然而,冠脉造影的结果更加触目惊心:前降支近段闭塞、回旋支近段闭塞、右冠脉开口也完全闭塞。从常规角度看,外科搭桥手术是更稳妥的选择,但考虑到田老太太年事已高、病情危重,以及手术费用等因素,家属表达了强烈的意愿:希望能尝试内科介入治疗,搏一搏生机!
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医护人员面临着三大难题:
1.病变极其复杂:三根主干血管“全军覆没”,完全闭塞,开通难度极大。
2.身体条件极差:严重心衰让患者无法平卧,手术配合度极低。
3.风险巨大:如此危重情况下的复杂介入手术,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堪称业界顶级挑战。
怎么办?放弃吗?
面对常规路径的困境,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内科张杰主任没有丝毫犹豫,果断启动了医院成熟的“外院专家会诊协助机制”。这套机制迅速运转,精准链接到了国内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开通领域的顶尖高手——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的胡涛教授!
胡涛教授在接到会诊请求后,第一时间对田老太太复杂的病情进行了深入研判。经过严谨评估,他毅然决定:亲自主刀!并制定了关键方案:在全身麻醉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强大生命支持保障下,向这三根“断头路”发起总攻!一场与死神赛跑、与坚硬病变角力的高难度手术拉开帷幕。
01第一关:右冠开口,铜墙铁壁!
手术伊始就遭遇“下马威”:右冠开口完全闭塞,指引导管根本无法到位。常规方法寸步难行!胡涛教授凭借超凡的技艺和胆识,果断选择了一条“迂回路线”——逆向操作,通过心脏内极其微细的间隔支血管进行“穿针引线”!导丝如同最灵巧的探针,在血管迷宫中精准穿梭,最终成功抵达右冠闭塞区域的核心地带。随后,使用特制的精细导丝(如Gaia3)刺破坚硬如石的闭塞组织,再用RG-3导丝建立通道。最精彩的一幕上演:运用高超的“网篮抓捕”技术,将微导管精准送入,最终让指引导管牢牢扎根在右冠开口!两枚支架成功植入,第一条“生命隧道”被打通!
02第二关:前降支,“断头路”上的攻坚!
来不及喘息,胡教授立刻转向第二条“断头路”——前降支。这一次,他选择正向攻坚!导丝在精准操控下,以顽强的意志力穿透了近段坚硬的闭塞病变,成功开辟出生命的通道。紧接着,三枚支架被依次精准植入。第二条生命主干道,宣告畅通!
整整377分钟!超过6个小时!
无影灯下,胡涛教授如同一位沉稳的船长,在惊涛骇浪中全神贯注地掌舵。这不仅是对顶尖介入技术(逆向开通、正向攻坚、导丝穿刺、网篮抓捕)的极致考验,更是对精力、体力和意志力的巨大挑战!每一分钟都高度紧张,每一次操作都关乎生死。最终,凭借炉火纯青的技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以及对生命的无限敬畏与坚守,胡涛教授成功完成了这场“不可能的任务”!
术后,田老太太被安全转入CCU监护。在我院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料下,她恢复得非常好。困扰她许久的胸闷气短显著缓解,生命的活力重新回到了这位古稀老人身上。最终,她带着重获的生机,康复出院!
点亮生命之光,源于开放与担当
田老太太的成功救治,是郑州市七院“外院专家会诊协助机制”强大效能的一次生动体现。面对超出常规治疗能力的复杂危重病例,七院没有退缩,而是勇于担当,通过成熟的协作平台,精准对接顶尖专家资源(如胡涛教授),为患者争取到了最优的治疗方案,真正践行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而胡涛教授,在这场惊心动魄的“生命隧道”攻坚战中,用377分钟的专注与汗水,完美诠释了顶尖医者的境界。他不仅展现了如绣花般精妙的高阶介入技术,更用行动证明了:在生命面前,再高的险峰也值得攀登,再硬的“铜墙铁壁”也终将被打破!
文:心内五(张毅达)
来源:郑州市七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