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关注|运博倒计时!看扬州如何推动古老运河精彩蝶变
创始人
2025-08-06 19:21:16
0

第七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进入两周倒计时!值此盛事将启之际,特推出全新专栏“运博时间”。近年来,江苏通过出台实施规划、保护规划,建成博物馆,举办论坛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古老运河焕发时代新光彩。跟着专栏解读水波流转间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澎湃向前的经济动脉。您将听见扬州古运河畔早茶铺子飘出的市井欢歌,看见苏州平江路上流淌的江南诗意,触摸徐州窑湾古镇青砖镌刻的时光印记……亲历江苏如何精心擦亮“千年运河”这张文化名片,见证其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首期带您走进运河原点城市扬州,为您解读,扬州如何着力做好保护、传承、利用文章,推动古老运河精彩蝶变。

(一)

“祝贺中国!”2014年6月22日,卡塔尔首都多哈,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现场,中国大运河正式通过审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会主席玛雅萨落下的木槌,如今声犹在耳。

“让古运河重生。”2020年11月13日,大运河原点城市扬州,习近平总书记在运河三湾码头同市民群众亲切交流。“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时刻铭记在心。

申遗成功后,作为牵头城市的扬州有何作为?扬州的答案是立足于“古运河”的历史文化源头、“新运河”南水北调东线地理源头,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勇挑重担、示范带头。

近年来,460万扬州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决扛起让古运河重生的时代使命,于保护、传承、利用上下“绣花功夫”,在160公里长的大运河扬州段统筹打造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好地方”扬州正在讲述运河新故事。

10年来,在大运河2500多年的历史流淌中,短同一瞬。但这10年,却波澜壮阔。

160公里,在近3200公里的长河浩荡中,距如咫尺。但这160公里,却璀璨生辉。

看!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运河,正涌过重生的湾,奔向复兴的海。

申遗成功后的第五年,2019年5月3日至6日,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扬州举行。首届运博会围绕“融合·创新·共享”主题,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重点举办主题演出、展览展示、互动联动、主题论坛以及相关配套项目等五大板块活动,充分彰显了大运河的独特魅力和文旅融合时代特征。

首届运博会围绕打造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文旅融合品牌目标定位,全力搭建运河沿线城市共同的文化和旅游展示综合平台。展览展示总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参展单位500余家,参展的文物精品、旅游产品、非遗项目、名宴美食、旅游装备品和文创产品等7000多件。近14万人到现场观看展览,观看花船巡游的市民游客超过20万人次,境内外40多家媒体160名记者前来跟踪报道,运博会专题网站总点击量超过512万次,其中,《千年江苏景 百里运河图》手绘H5点击总计超百万,“我家住在运河边”征集活动微博话题阅读量757.7万,共同打造线上线下“永不落幕的运博会”。

运博会期间,在“京杭之心”湖畔,“璀璨运河”灯光秀以运河为幕布,用灯光展现水韵故乡,用秀影演绎诗意运河;16艘浓缩各自城市风光与人文内涵的花船在20万游客的欢呼瞩目中,沿着大运河主航道驶向诗和梦的远方;江苏首部本土歌剧《运之河》以大运河的开掘通航为经,以隋唐的朝代更迭为纬,唱响运河绝美史诗。

国际运河城市文化旅游精品展吸引境外31个国家和地区运河城市、3个国际组织以及国内33个城市共参展,实现大运河沿线城市全覆盖。

“水蕴华章——大运河文物精品展”用来自19个运河城市23家文博单位的300余件文物,串起一部2500年的运河史,从春秋时期原始青瓷簋到明代仙人乘槎犀角杯,从隋朝十三环蹀躞金玉带到南宋“中兴复古”香饼,用文物生动讲述运河故事,呈现运河人家美好生活。

《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百米长卷美术精品创作中期成果特展让观众沿着画卷历数大运河“前世今生”,长卷汇聚大运河沿线7省(市)15位书画家,合力创作当代“清明上河图”。史诗图卷最终完成后,由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收藏,成为大运河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

大运河非遗展展示展演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113项,包括江苏本省项目78项和省外项目25项,妙趣横生的非遗文创展示区与非遗民俗文化体验区,让观众“走进来、坐下来、带回去”,成为展览的真正主角。

旅游装备展7000平米展区荟萃运河沿线城市86家企业带来的40种1000多件旅游装备用品,同时组织13辆房车沿运河开展巡游活动;大运河美食嘉年华吸引7个运河沿线城市展销23桌名宴和200多道美食。开启美好旅游新体验,品味“舌尖上的大运河”。

十年后的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之际,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江苏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扬州举行,这座运河名城再次走到世界的聚光灯下,“扬州元素”火出圈——24小时内全网浏览量突破60亿。

扬州,不仅是大运河申遗的牵头者,更是“后申遗时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思考者、践行者。大运河,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世界运河之都”扬州,扛起“让古运河重生”的重大使命澎湃而去。

面积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历史城区,是扬州“城河相依”的历史见证和发展写照。2024年7月,扬州南河下、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获中央投资补助2.76亿元,成为全国历史文化街区补助数量最多、补助金额最高的城市。

2500多年建城史,为扬州积淀了丰沛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加快文旅产业补链强链、文旅产品提档升级、文旅资源串珠成链,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打响扬州“文化繁荣、文旅共兴”的新名片?2024年3月,扬州市文化旅游名城发展大会给出答案。会上出台《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围绕“国际有影响、国内有地位”,构建文旅融合发展品牌示范机制,持续打造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推进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创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力打响“来扬州,行大运”旅游品牌,建设城市独有IP。

江河奔涌、勇立潮头、踏浪而歌,扬州这座千年古城,正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二)

公元前486年

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

挖下大运河第一锹

2023年

中国大运河原点公园正式开园

让运河原点从史书中走出来

夜幕降临,中国大运河原点公园华灯初上,市民游客络绎不绝。

《左传》记载:“哀公九年,吴城邗,沟通江淮。”回望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欲以水路沟通江淮、争霸中原,大运河由此肇始。夫差挖下大运河第一锹的地方,便在现邗江区竹西街道境内。

在古代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邗沟及后来的大运河,便成了南来北往最重要的运输途径。尤其到了唐代,扬州成为全国漕运中心,商贾如云,极尽繁华,有“维扬雄富冠天下”之美誉。然而,随着漕运的没落,大运河的交通运输功能被弱化,自此古邗沟便静悄悄地躺在扬城北郊。

1.45公里的古邗沟,有800米在竹西境内。因此,竹西称得上运河之源。2023年10月4日,中国大运河原点公园正式落成。自此,开启一条河、一座城的新叙事。

如今,走进中国大运河原点公园,牌楼旁一块刻有“运河第一锹”的石碑,引导游客逐步了解2500多年前的那段往事。

漫步在中国大运河原点公园,古邗沟码头、古邗沟展示馆等鳞次栉比,花廊、牌坊、步道错落有致,啤酒屋、咖啡厅、夜市集热闹非凡。

约公元550年

东关街始建

逐步成为外依运河、内连城区的通衢大道

2023年

东关街获联合国亚太地区

文化遗产保护杰出奖

千年古街青春再现

一条东关街,千年古扬州。东关街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东至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全长1122米。

约公元550年,东关街始建。随后,这条外依运河、内连城区的通衢大道,逐步成为最活跃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集聚地。

唐代,扬州赢得了“东南第一商埠”的美誉,有“扬一益二”之称。当时的东关街商贸密集、人气兴旺,不仅是扬州水陆交通要道,而且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唐代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描述的就是东关街。

为保护好东关街,自2006年起,扬州市累计投入近20亿元,实施了东关历史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等古城保护利用工程。市名城公司按照“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古城保护总体思路,坚持“整体控制、积极保护、合理保留、全面改善”的原则,重点打造了李长乐故居、逸圃、街南书屋、冬荣园、壶园、武当行宫等“双东”历史街区的“一线十点”。

2023年12月21日,2023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结果揭晓,扬州东关街园宅保护与传承复兴项目摘得“杰出奖”。

如今,千年古街东关街在保护利用中青春再现,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产业链,每年接待中外游客高达1000多万人次,游客在这里体验着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的胜景。

公元610年

“人”字形的隋唐大运河全线贯通

2024年

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全面建成

昔日“老虎口”如今“绿航道”

舟楫往来,运河流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曾展出过一幅清代袁耀的《邗江胜览图》,楼台依水而建,城郭河流环绕,数十条大小船只在河中或停或行,水运带来的繁华场景跃然纸上。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营建东都洛阳,决定开凿大运河以解决漕粮运输问题。公元610年,“人”字形的隋唐大运河全线贯通。这条人字形的河道历经数次修凿,逐渐拉直成纵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

时值盛夏,京杭大运河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的宽敞泊位上,船民老张正停船等待过闸。“我家祖祖辈辈五六代人都靠这条古运河生活。”老张说,“小时候和爷爷、爸爸一起跑船,快到扬州‘老虎口’就发愁。现在完全变了,扬州岸边有岸电、岸上有公园,‘老虎口’也变成了宽阔水道。”

“船行老虎口,船民腿发抖。”老张口中的“老虎口”位于京杭大运河六圩段。“这里,9股水流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水域叠加,自古以来就是京杭大运河的‘咽喉’段。”市港行事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介绍,2019年,京杭大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扬州段全线127.5公里全面启动升级,当年11月,扬州启动邵伯船闸至长江口门段29.5公里先导段建设,彻底终结了“老虎口”的航运瓶颈。

从“老虎口鬼见愁”到绿色安全优美畅通,京杭大运河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今年年底前,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将全面建成,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也将随之再次焕发全新活力,实现现代化绿色生态航道的华丽转身。

公元1293年

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

成为南北交流重要通道

2022年

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实现全线通水

守护一江清水源源北上

机声隆隆,水花翻涌,作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最近的江都水利枢纽四座抽水站有点忙,既要完成南水北调任务,又要向京杭大运河补水。

南水北调东线自2013年正式通水以来,每年都要从源头扬州取一江清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这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10年来完成跨省调水和北延应急供水已达7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6800万人。

公元13世纪,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确定了新的运河线路——从山东临清向东南开凿,接黄淮水系,再接扬州运河、江南运河等,直达杭州。1293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成为南北交流重要通道。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经常被黄河淤断,后来航运逐渐中断。

南水北调东线通水以来,补充了黄河以南段京杭大运河航运水量,改善了通航条件。为持续推进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增加京杭大运河全线有水时长,2022年春,水利部启动实施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工作。

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实现全线通水,这也是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

保障“一江清水向北流”,根本在于自觉责任担当、坚持绿色发展。作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扬州多措并举推进河湖生态复苏,用好水资源,做好“调水文章”。2015年以来,扬州首倡并规划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强力推进总投入300亿元的产业转型升级、清水活水、良好湖泊保护等“八大工程”,实施“清水”“清废”“清企”行动,持续加大源头地区和输水廊道沿线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全力守护一江清水源源北上。

1597年

扬州知府郭光复率民工开挖新河

形成“三湾抵一坝”

2021年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在运河三湾建成开放

“活态”展现大运河前世今生

沿着古运河向长江行进,来到扬州城南,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仿佛一个巨大的“绿肺”,调节局部气候,滋养万千生物。在公园里,巨轮造型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及高耸入云的大运塔,唐风扑面,蔚为壮观。

运河三湾,顾名思义,就是运河在这里折了三个湾。

扬州地势北高南低,上游来水流经这里时,水势直泻难蓄,漕船、盐船常常在此搁浅。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扬州知府郭光复率民工改造河道,舍直改弯,把原来200多米长的河道,改成长达1.7公里的弯道,用增加河道长度和曲折度的方式来抬高水位和减缓水的流速,从而解决了当时作为交通命脉上最关键的难题,这段河道因此有“三湾抵一坝”的说法。

文化兴,古运河才能真正重生。2021年6月16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标志性项目——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建成开放,成为扬州城市文化大“IP”。作为国内首个全面展示大运河文化的专题博物馆,该馆用“活态”展览,展现大运河前世今生。

博物馆开放4年来,超千万人次的观众接待量,使得其不仅成为中国博物馆界的“网红”,也成为“长红”的代表。在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热门百强博物馆榜中,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位居江苏博物馆Top1。

中运博为何这么火?该馆是对大运河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成果,诠释了“让古运河重生”的重要内涵——既是运河本体的物态重生,更包括精神层面的复兴与赋能。

大运河与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扬州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勇当尖兵、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立足自身优势,着力打造美美与共的生态江河;突出活态传承,着力打造生生不息的文化江河;注重造福人民,着力打造惠及子孙的幸福江河,切实推动扬州在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上走在前列。

来源: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肖东

三审 晖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西安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结节癌变... 在健康体检中,甲状腺结节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异常情况。当很多人得知自己患有甲状腺结节时,往往会陷入深深的...
老话“立秋吃三草,不让病来找”... “立秋吃三草,不让病来找。”眼瞅着明天就要立秋了,这节气一转,天气虽然还热,但早晚的风已经悄悄带了点...
立秋吃3黄,医生不用忙:立秋到... 立秋吃3黄,医生不用忙 立秋是中国传统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意味着酷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的凉爽和丰...
南昌第五医院甲状腺科江辉主任:... 王先生确诊甲亢两年,一直服用赛治(甲巯咪唑)控制病情。近期体检却显示转氨酶异常升高,醫生严肃告知:“...
降尿酸绝不是忌口,三种选择性吃... 还在为高尿酸烦恼吗?别担心,忌口绝不是唯一出路,而是要依靠科学的选择性吃法。在这篇推文里,将揭秘三种...
从陕西到河南,农民忙着抗旱 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从陕西到河南,农民们正紧张地忙碌着抗旱。陕西的田间,原本湿润的土地如今已干裂出深深...
把上海人吓得吱哇乱叫的虫子,为... 在上海,有一种虫子常常把上海人吓得吱哇乱叫,那就是巨大的蝈蝈。其体型硕大,鸣声响亮,对于习惯了相对温...
脾胃虚弱少吃凉,多吃这几道暖胃... 脾胃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你不爱运动、接触阳光少、经常熬夜、经常焦虑、吃得太撑或者...
(图表·漫画)立秋养生有讲究 新华社图表,北京,2025年8月6日 8月7日将迎来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中医专家介绍,立秋后阳气渐...
原创 男... “爱情是灯,友情是影子,当灯灭了,你会发现你的周围都是影子。”在爱情里,我们都曾怀揣着美好的憧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