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放进去没俩月,曼月乐又掉了。”32 岁的子宫腺肌症患者林女士对着检查单叹气,这已是她半年内第二次遭遇节育器脱落。在妇科门诊,不少像林女士这样的患者,因曼月乐脱落或下移反复奔波,甚至开始怀疑 “自己是不是天生不适合用这个”。
传统固定方式难破 “脱落魔咒”
“总有人问是不是自己宫腔特殊,其实问题可能不在患者身上。” 妇科医生肖萍解释,临床中不少患者尝试过宫腔缝合固定,但效果并不理想。传统缝合固定就像在 “软豆腐” 上缝针 —— 子宫组织脆弱,缝线位置稍偏就可能影响固定效果,时间一长缝线还容易松脱。更让患者犯愁的是,缝合带来的创伤会让术后异物感明显,万一之后需要取节育器,还得再做一次宫腔镜,多受一次罪。
新技术尝试 “无缝固定” 新思路
针对这一临床难题,医疗团队已开始技术探索。肖萍主任团队研发的 “曼月乐大子宫专利固定技术”,正试图跳出 “缝得牢就不掉” 的传统思路。
该技术借助三维建模和专利结构力学设计,先摸清不同宫腔的 “形态脾气”,再通过特殊结构实现准确定位和稳定支撑。更让患者安心的是,整个操作不用缝线,也不用宫腔镜辅助,几分钟就能完成,术后痛感也轻了不少。
从目前临床应用情况来看,采用该技术的患者中,节育器脱落或下移的案例明显减少。而作为协和医院孙爱达教授的学生,肖萍长期深耕子宫相关疾病的保宫治疗,这项固定技术也是她团队诊疗体系里的重要一环。
选对方案比 “求稳” 更重要
“让曼月乐稳住,靠的不是蛮力缝合,是科学设计。”有专家指出,新技术从结构上找突破,确实为解决脱落问题提供了新方向。
就像林女士在医生建议下做了详细的宫腔评估后,选择了固环方案,如今节育器已安稳待了半年。
这也提醒着广大患者:面对曼月乐脱落的困扰,不用急着否定自己,先和医生充分沟通,结合自身宫腔条件、病情特点选对方案,才能更靠谱 —— 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