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余额不足,离开学还有一周左右的时候,医院心理诊室外,一群特殊的“患者”慢慢增多,他们的共同症状指向同一个问题——开学恐惧。
成都12岁的小赵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模范生”,品学兼优的他在开学前却陷入了情绪暴躁,焦虑叛逆的困境。
小赵的父母带他来到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经评估后医生考虑为“开学综合征”,诱因正是开学压力。
▲周蝶
25日,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儿少心理中心主治医师周蝶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开学前一周和开学后一周,是“开学综合征”患者最多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有接诊。严重的“开学综合征”患者不仅有较为明显的焦虑情绪,同时还会伴有心慌、胸闷、肚子疼、呕吐等躯体症状,导致其无法正常上学。
“开学综合征”患者增多
8月25日,临近开学,在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儿少中心的诊室外休息区,座椅上坐着不少家长和孩子。周蝶告诉记者,这是开学前一周的普遍景象,而且,随着开学的脚步临近,患者的数量可能还会增加。
周蝶告诉记者,这些小患者中,以小学、初中生为主,低年级儿童难以准确描述他们的情绪感受,因此他们的“开学综合征”表现更多集中在躯体症状上,比如一到学校就心跳得很快,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总是动来动去,坐立不安,有时还会感到头晕并且想要回家。
而初中高中的孩子,对自身情绪的感知能力较强,常表现为焦虑、恐惧、烦躁等,同时伴有作息紊乱、身体疲惫、精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缺乏动力等症状。
前不久,就有一位12岁的小男孩小赵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诊室。还有一周时间开学,这段时间他的父母发现平时听话的儿子变得情绪暴躁,容易发脾气,总是和父母对着干,不写作业,作息非常混乱,甚至沉迷电子产品。父母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将小赵带到门诊寻求帮助。
经过与孩子深入交流之后,周蝶发现小赵其实存在学习压力,即面对将要开始的新学期,他会有担心和紧张,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害怕老师和家长不满意,同时他也需要从“无拘无束”的假期生活切换到“有规有矩”的校园生活,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落差和不适感。幸运的是,孩子清楚自己的状况。针对如何应对假期与开学这种变化,如何让自己很好地调整状态,周蝶医生也为小赵和家人进行了对症的心理指导。
周蝶表示,其实很多孩子在开学前后都会出现这种焦虑情绪,在门诊上,开学前一周和后一周,是此类患者就诊的高峰时段。作为家长,应该及时察觉到孩子的情绪异常,帮助其应对困难,顺利地渡过这一特殊时期。
什么是“开学综合征”
周蝶介绍,其实“开学综合征”并非医学诊断术语,而是指学生在假期与学期转换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适应不良的症状。其本质是生活节奏突然发生变化引发的应激反应。
周蝶指出,大部分“开学综合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缓解,家长稳定的情绪支持和孩子的节律调整是关键。
患上了“开学综合征”如何及时调整心态?有哪些快速有效的调整建议?就此,医生给大家支招。
提前“收心”,开学前一周左右开始调整作息,逐步接近上学时的作息,避免熬夜。逐渐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增加一些安静的活动,如看书、写字等。保证身体健康,合理安排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证营养均衡。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助于释放压力,提升精力。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和同学朋友交流互动。完成假期作业和任务,避免拖延。也可以试着给自己一些挑战,比如学习一项新技能或者承担一个更有难度的任务。挑战能激发你的潜力,也能让你在学习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例如无法集中精力、持续疲劳、失眠等,或者出现强烈的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烦躁等,难以自我调节,身体不适持续存在,如头晕、心慌、恶心等无法通过休息和饮食调整缓解;又或者感到孤独、无助,缺乏社交兴趣,持续时间超过两周。如出现上述情况,医生建议应当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