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深圳至少搬四次家,才能算深圳人。
其实每搬一次家,都是深圳打工人“要不要留下”的一场自我实践。
每逢过年,他人倍思亲,深圳打工人却在盘算着要不留在深圳过年?
20年前,深圳过年几乎空城,如今七成民众选择在深圳过年。
或许从深圳客变成深圳人,只需某个瞬间。
某周五放学,上四年级的女儿却愁眉苦脸。待丽梅耐心询问后得知,一篇题目为“我的老家”的作文让10岁孩子犯了难。当晚,丽梅翻箱倒柜,找出了一本泛黄的相册。
那是1995年秋,一辆从湖南出发的双层卧铺大巴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路程,缓缓驶入宝安汽车站。车门打开后,一家三口人提着四个红白相间的蛇皮袋走了下来。
图源:宝安文体通
△原宝安县客运汽车总站
途经南头关,父亲从衣服内衬袋里掏出两张《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管理区通行证》(即深圳边防证)还带着余温。
对于13岁的丽梅来说,深圳的新鲜与陌生,最先藏在新安中学的建筑里——这里没有家乡小学常见的青砖青瓦,取而代之的是线条分明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冷硬的材质下透着蓬勃的现代感,让她第一次真切触摸到了深圳与故乡的差异。
图源:土生土长深圳人
△早期新安中学
单位宿舍不过十来平,铁架上下铺占去了大半空间,一家三口盘坐在床上。屋里还飘着“萝卜粄”的香气,那是客家同桌在冬至当天塞给她的。30年过去,丽梅仍记得那口绵密的糯米包着萝卜,咸在舌尖,甜入心底。
有时身份切换只需一本房产证。当年丽梅一家恰逢深圳宝安购房入户政策的东风,买下一套现房,便获得了蓝印户口指标,符合条件者满一年后,可申请转入常住户口。
图源:深圳市人民政府
每年三、四月,深圳鸟语花香,小区外的三角梅竞相开放,像把春光都揉进了街巷。丽梅在此度过了6年中学时光。
当广州的大学同学问起:“你从哪来”,她脱口而出,“我来自深圳”,这句亲切的回答,是丽梅把他乡过成故乡后,最自然的身份认同。
千禧年,去东门吃过内地第一家麦当劳,住过月租 600元的白石洲,梅雨天打过“小强”,才算来过深圳。
就如陈楚生《白石洲》歌词里描述的, “深漂第一站”承载着数代新老深圳人的集体记忆。
《白石洲》部分歌词
数据显示,深圳77%的人都有租房需求,按深圳1860万常住人口算,约1432.2万人在租房。
随着腾讯、华为、大疆等深圳企业声名远播,每年新增数十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赴深逐梦。
担心来到无落脚处?
深圳为高校应届毕业生提供15天免费住宿,解决他们过渡性的居住需求。
图 深视新闻记者 梁文慧 摄
担心租房被骗?
拨打12345热线,深圳有事是真处理。
担心在深圳没房成家难?
仅 2024 年,深圳便有上万套公租房(含各区定向配租给特殊家庭的房源)、数千套保租房(以二房及以上户型为主)向家庭群体倾斜,缓解无房家庭成家住房压力。
连续两年位居“95后”人才吸引力全国第一,结婚登记数蝉联全省第一,透过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深圳俘获了百万青年的心。
网络上流传一句话:深圳人不是在投诉,就是在投诉的路上。
爱之深责之切。爱投诉的本质是把这座城市当成了自己“家”,给予厚望。
而深圳的每一次快速回应解决,是真把每一位来深者当“自己人”处。
写在最后
视频里的小女孩问:“我的老家在哪呀?”
父母异口同声回答道:“你的老家在深圳!”
《我要在深圳》是《何以深圳》微纪录片的第2集,8月27日视频发布后,引发了千万网友的关注,全网总曝光量1260万+,互动量5.3万+,反响热烈。
徐顺达、产经网、杜俊明等十几位微博百万大V纷纷参与讨论互动,抒发自己对深圳的浓厚之情。
经历过深漂的网友看完视频更是忍不住留言,直呼:“深漂7年,从岗厦村到公租房,这就是我的故事!”
从“我要来深圳”到“我要在深圳”,从“客居”到“扎根”,深漂族到深圳人的转变,不是一张户籍卡能定义的,而是从依赖城市的“机会”,转变为参与城市的“发展”。最终,“深圳”不再是一个 “打工的地方”,而是一个能承载家庭、事业和未来的“家”。
当你开始在他人面前维护深圳,恭喜你,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深圳人。
上一篇:与问疆行寻古:喀什的四色风情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