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东雨水多湿度大,很多人总觉得身体沉重、乏力没精神,或是皮肤出油、肠胃不舒服。这是因为湿气影响了身体正常机能。
中医所说的“湿”,指的是身体水液代谢不畅所产生的病理产物。湿属于阴邪,特性黏腻停滞,容易阻碍气血运行,损伤阳气,导致疾病迁延不愈。
湿气分为外湿与内湿。一旦脾的运化功能减弱,水湿就容易停留在体内,形成“内湿”;而外界潮湿环境带来的则称为“外湿”。
两者结合,更容易导致疲倦、头重、腹胀、皮肤出油长痘等问题。
想要有效祛湿,关键要分清体质类型,对症调理。盲目喝祛湿茶、吃食疗方,未必见效。
今天,中医唐永祥主任教大家如何分体质类型“辨证祛湿”。
01、湿热
表现:口苦口臭、脸部油腻、易长痘痘、小便偏黄、大便黏滞不爽,舌苔黄厚腻。
调理需以清热利湿为主。
食疗:
冬瓜薏米排骨汤:冬瓜带皮切块,与炒过的薏米、赤小豆、排骨一同煲汤,清热利湿。
蒲公英薏米茶:赤小豆、薏米、蒲公英、芡实和茯苓一同煮水,适合湿热偏重的人群饮用。
外调:
02、脾虚湿困
表现:食欲不振、饭后腹胀、大便稀软、身体乏力、舌体胖有齿痕。
这类人需要健脾化湿。
食疗:
五指毛桃茯苓瘦肉汤:用五指毛桃、白扁豆、茯苓、陈皮炖瘦肉,健脾补气、温和祛湿。
四神汤:茯苓、莲子、山药、芡实一起煮水,是经典健脾祛湿方。
外调:
03、寒湿
表现:怕冷、手脚凉、易腹泻、痰多色白、舌苔白腻。
调理需侧重温中散寒、健脾化湿。
食疗:
陈皮砂仁粥:大米粥中加入陈皮丝和砂仁,温胃散寒,适合脾胃虚寒者。
花椒炖猪肚:猪肚处理干净,与花椒、白胡椒、山药同炖,温补脾胃,驱寒湿。
茯苓白术干姜茶:茯苓、白术搭配干姜、甘草煮水,可健脾暖中,散寒除湿。
外调:
祛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除了对症调理,也要避免长期处在潮湿环境,饮食清淡,少吃冷饮和油腻食物,适当运动助气血流通,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体质,清爽度过潮湿季节。
最后提醒:食疗仅作为日常辅助调理,不可代替治疗。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具体调理需专业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