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相与实相:论香格里拉之命名》
暮色渐沉,我独坐灯下,翻检旧地图册。那些密密麻麻的汉字地名,如蚁排衙,各据一方。忽然\"香格里拉\"四字跃入眼帘,不由使人想起这\"洋名\"在中国的奇遇。
中国城市之名,向来是汉字当家。或依山水,或循古制,间有少数民族语音译,皆有其渊源可考。唯独云南一隅,竟有城池以英文名行世,岂非咄咄怪事?此城便是今日之香格里拉市,旧称中甸县者。
说来可笑。三十年代英伦岛上,有个唤作希尔顿的文人,在烟斗的氤氲里杜撰出个\"香格里拉\"。这虚无缥缈的乌托邦,经他笔锋一点,竟成了西洋人魂牵梦萦的东方秘境。其书《消失的地平线》风行欧美,那\"香格里拉\"之名,便如蒲公英的种子,飘洋过海,落地生根。
世人多以为此乃喜马拉雅山麓某处。画师们涂抹着雪山喇嘛寺,诗人们吟咏着世外桃源,商贾们盘算着生财之道。这虚妄的\"香格里拉\",倒比实在的山川更教人神往。直到千禧年前后,滇西北的中甸县忽地拍案而起,自认是正牌香格里拉,索性更名易姓,从此脱胎换骨。
更名中甸时,不过边陲小邑;易名香格里拉后,竟成举世瞩目的旅游胜境。西洋游客捧着小说寻来,东洋旅客揣着画册访至,都要在这\"人间天堂\"的牌匾下拍照留念。旅馆如菌子般冒出,商铺似春笋样林立,连山间的牦牛都学会了对着镜头摆姿势。
然而名实之辩,自古难全。有学者指摘这是\"文化上的削足适履\",邻省某县更宣称他们才是真香格里拉。倒像《战国策》里\"三人成虎\"的故事,说得多了,假的也成了真的。中甸县这一着,究竟是文化自信,还是商业算计?恐怕连雪山上的经幡也说不清。
我曾见游客在独克宗古城转经筒,金漆剥落的筒身上,汉字、藏文与英文商标杂陈。转经的老妪眯着眼,对举着自拍杆的年轻人视若无睹。这光景,恰似这城市的现世相——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洋,都在\"香格里拉\"这个名号下奇异地共生着。
名者,实之宾也。香格里拉市的际遇,恰似一面镜子,照见这个时代的文化焦虑与商业智慧。愿这片土地既能承载游人的幻想,也能安放本地人的乡愁。当暮鼓晨钟依旧,雪山明月如初,名相与实相,终会在茶马古道的尘埃里达成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