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邻行记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1]这古语道出了邻里间的微妙关系。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却似隔着一层薄纱,既亲近又疏离。近来,这层薄纱似乎被一双无形的手撩开了些。
刘小顺的旅行笔记里,记着这么一桩事:东瀛之地,忽成国人出游之热土。据闻,今年赴日游者如过江之鲫,竟在海外游历榜上拔得头筹。这倒教人想起那\"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俗谚,只是这花,开在了东洋。
究其缘由,首推地利。自沪上起飞,不过三时辰便抵东京。航班密如蛛网,票价贱若秋叶。这般便利,难怪那些\"朝发夕至\"的旅人趋之若鹜。我曾见一上海商人,每月必往大阪进货,来去自如,如同串门。
其次,彼邦之整洁有序,着实令人称奇。街道纤尘不染,公厕洁净如新。有友人戏言,在日本如厕,竟生\"亵渎\"之愧。至于购物,更是令人目眩。银座灯火如昼,药妆店里挤满了操各地方言的同胞。他们大包小裹,活像蚂蚁搬家。某次在秋叶原,我亲见一东北大汉,扛着半人高的电饭煲,喜滋滋地说:\"这玩意儿煮饭香!\"
服务之周到,尤堪称道。店员鞠躬如风吹麦浪,笑容似三月樱花。即便语言不通的乡野小店,老板也会比划着送上热茶一杯。这让我想起京都一家小旅馆的老妪,见我咳嗽,竟熬了姜汤送来。此等细致,在国内怕是难觅。
文化之魅,更不必说。动漫迷朝圣般涌向宫崎骏博物馆,美食家为一口寿司排队两小时。我认识个广州姑娘,为尝\"怀石料理\",专程飞了三次大阪。问她缘由,她只说:\"那滋味,像在吃四季。\"
然每谈及此,总有人蹙眉。历史伤痕尚未痊愈,今日却欢游敌国,岂非数典忘祖?但细究起来,旅游本是民间往来,何须背负太多?正如一位老者所言:\"看樱花不必想战争,吃寿司无须念旧恨。\"
如今世界如棋局,各国皆是盘中子。闭门造车终非良策,开门迎客方为正道。旅游恰似一剂良药,能消弭隔阂,增进理解。我见过中日青年在民宿把酒言欢,也见过两国商人在居酒屋里谈笑风生。这些细小的交流,或许比官方宣言更有力量。
东邻之行,利弊参半。有人沉醉于樱花雨,有人愤慨于靖国神社。但无论如何,走出去看看总是好的。毕竟,了解方能理解,接触才有交融。
愿诸君旅途平安,眼明心亮。世界之大,值得一观;邻邦之美,不妨细品。只要心中有尺,脚下有度,何惧他乡风月?
[1]出自《庄子·胠箧》,此处化用形容中日地理相近却心理距离微妙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