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你最近怎么老忘带钥匙?”——一支胰岛素笔背后的隐忧
“老李,你最近怎么老忘带钥匙?”
小区门口的保安大叔半开玩笑。老李挠挠头,笑得有点尴尬:“唉,脑子跟浆糊似的。”谁能想到,这位曾经一口气背出整本电话簿的“记忆王”,如今连自家门牌号都要想半天。更让人惊讶的是,他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地给自己来一针胰岛素——整整十年。
问题来了:胰岛素不是救命药吗?怎么还把人“打”糊涂了?
1. 胰岛素=洪水猛兽?别急着扣帽子
先别慌,胰岛素本身不是坏蛋。它就像快递员,把血糖送到细胞里“签收”。可一旦我们天天喊“快递小哥救场”,身体的“自家工厂”——胰腺,就干脆罢工:反正有人代班,我还费那劲干嘛?
久而久之,胰腺的分泌功能像被闲置的旧机器,越转越卡。研究追踪了1万多名糖友,发现连续打针超过8年的,轻度“忘性大”比例明显高。简单说,胰岛素不是罪魁,但“过度依赖”让它背了锅。
2. 体重秤偷偷上涨的“幕后推手”
你有没有发现,老李的肚子比三年前圆了两圈?胰岛素在降血糖的同时,也会把多余的糖“打包”成脂肪存起来。就像仓库管理员,血糖进不来就堆门口,结果全变成腰间游泳圈。
更扎心的是,脂肪一多,肾脏得加班过滤,时间一长,滤水网(肾小球)破洞,蛋白悄悄溜走。体检报告上的“尿蛋白+”就是这么来的。
3. “撤退计划”到底撤什么?
国外近年流行一个词:Insulin Step-Down,翻译过来就是“胰岛素撤退”。听着吓人,其实核心就一句:让身体重新学会自己降血糖。
怎么做?
国内也有医院试点:有位山东大妈,原来一天打40单位,半年后靠饮食+运动,减到10单位,糖化血红蛋白还从8.5%降到6.8%。她说:“现在出门跳舞不带针,心里都轻两斤。”
4. 打针的正确姿势,90%的人都忽略
别以为扎一针就完事儿。老李就是因为总在同一个位置打,肚皮硬得像橡胶。正确姿势记住三句话:
5. 给糖友的“每日三件小事”
写在最后:别把希望全押在一支笔上
老李后来加入了社区的“糖友暴走团”,每天傍晚绕着人工湖走三圈。三个月后再见,他举着钥匙冲我笑:“这回真没忘!”说到底,胰岛素是救生圈,不是轮椅。真正的方向盘,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今天多走的两千步、少舀的那一勺饭,都是给未来的自己攒下的“健康利息”。
参考来源: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老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现状分析》
《长期胰岛素治疗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醉”美阿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