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46 岁的网约车司机老周收车回家。蹲厕所时,他又一次发现便池里漂着暗红色血丝,纸一擦,指尖带血。老周心里“咯噔”一下,却安慰自己:“痔疮老毛病了,过两天就好。”
接下来三周,血没止住,反而添了新花样:肛门像没关紧的水龙头,总渗出黏糊糊的分泌物,一坐就湿,瘙痒钻心;偶尔摸到菊花边缘鼓起一个“黄豆”大的小硬结,按压微微疼。妻子催他去医院,他却摆摆手:“跑车一坐就是十小时,哪有不腰酸屁股疼的?”
直到那天早高峰,老周刚把乘客送到火车站,一阵急便意袭来,冲进公厕却怎么也拉不干净,肛门坠胀得像塞了块石头。回车上一称体重,短短一个月掉了6斤。老周这才慌了神,第二天请假去了医院。肛肠科直肠指检一伸进去,大夫脸色就变了——“肿块固定、质地硬,高度怀疑直肠癌。”
01
需要警惕的
3种肛门异常
很多人把肛门任何异样都甩锅给痔疮,结果错过窗口期。记住:痔疮出血鲜红、量少、排便时才痛;而肿瘤相关症状往往“组合拳”出现——持续、进行性加重、伴全身信号。下面3种情况尤其要拉响警报。
1.持续或间断性肛门出血
痔疮的血通常呈鲜红色,像滴落或喷射,便后很快止住;而肠癌或肛管癌的出血则多为暗红或褐红,常与粪便混在一起,到了后期还可能呈现果酱色甚至柏油样。
一项覆盖 2 300 例早期直肠癌的回顾性研究发现,约 85% 的患者第一次就诊时主诉就是“便血”。因此,只要年满 40 岁,第一次出现便血,无论量多量少,都应把肛门指检+结肠镜列为必做项目,而不是先去买痔疮膏。
2.肛门坠胀、排便不尽感
当肿瘤在直肠内占位或呈环形浸润时,直肠壁会逐渐失去弹性,于是大脑不断收到“还有粪便未排”的假信号。患者常描述为“里急后重”,一天跑五六趟厕所,却只排出细如铅笔的大便,甚至只排出一点黏液。
若这种坠胀与排便不尽感持续两周以上,且益生菌、痔疮栓、开塞露等常规手段都无法缓解,就要高度怀疑直肠或肛管病变,尽快预约结肠镜,而不是继续自行换药。
3.肛周潮湿、瘙痒伴硬结或溃疡
长期肛周潮湿、瘙痒,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湿疹或肛瘘,反复抹药却总不见好。此时要特别警惕肛管鳞癌或乳房外 Paget 病。自查时可用干净手指轻触病灶:若摸到质地像鼻尖、推不动的硬结,或见到边缘隆起、触碰易出血的溃疡,就要敲响警钟。
现有研究显示,86%~97% 的肛管鳞癌与高危型 HPV16/18 持续感染有关。因此,如果瘙痒持续超过 1 个月,或局部皮肤颜色变灰白、增厚,务必到皮肤科或肛肠科进行活检,而非继续自行购买激素药膏“止痒”。
02
日常护肛防癌4件小事
1. 便后流水冲洗
便后使用温水(37-40℃)流水冲洗肛门,替代传统纸巾擦拭,可有效减少粪便残留。这一习惯能降低两类风险:一是减少HPV病毒、大肠杆菌等病原体在肛周皮肤的附着,预防肛周湿疹、尖锐湿疣;二是避免纸巾摩擦导致黏膜微损伤,降低炎症刺激。注意冲洗方向应从前往后(女性尤其重要),避免将肛周细菌带入尿道或阴道。
2. 高纤低腌饮食
每日摄入≥500克蔬菜(如西兰花、菠菜)和200克水果(如苹果、蓝莓),其富含的膳食纤维可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缩短毒素与肠壁接触时间,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同时,严格限制加工肉制品(如香肠、火腿)每周不超过500克,减少亚硝酸盐摄入——研究显示,每周吃50克加工肉(约1根火腿肠),胃癌风险升高18%。
3. 快走+深蹲
每日30分钟快走(心率维持在100-120次/分钟)可刺激肠道蠕动,改善便秘;配合50次深蹲(每组15次,分3组完成),能增强盆底肌肉力量,减少盆腔淤血,预防痔疮和肛周静脉曲张。一项覆盖2万人的运动医学研究发现,坚持此组合运动6个月以上的人群,肛门坠胀感发生率降低42%。
4. HPV疫苗+定期筛查
男女均可接种九价HPV疫苗(推荐接种年龄9-45岁),其可预防90%以上的肛管鳞癌(与HPV16/18型相关)。
高危人群(如有多性伴侣、免疫力低下者)需每1-2年进行肛门细胞学检查(类似宫颈刮片)联合HPV分型检测,早期发现癌前病变。数据显示,通过规范筛查,肛管癌早期诊断率可从30%提升至75%。
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
编辑:谢芯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