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里,常见到高血压、龋齿、糖尿病“扎堆”出现,其实它们大多是“吃”和“懒”出来的!做好“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体重、骨骼”管理,就能轻松防慢病,咱们这就聊聊怎么做。
“三减”:揪出饮食里的“健康刺客”
减盐:每天少于5克,跟高血压说“不”
长期高盐饮食会导致身体水分潴留,加重血管负担,逐渐引发高血压;而高血压又会显著增加中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为您支招: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少于5克,儿童青少年更需减少,避免过量摄入。烹饪时用限盐勺精准控量,同时用葱、姜、柠檬汁等天然调料提鲜,替代部分食盐,在不影响口感的前提下,从源头降低高血压隐患。
减油:每天少于25克,保护血管和肝脏
长期大量摄入油脂,多余脂肪会在血管内沉积导致血脂升高,还可能在肝脏堆积形成脂肪肝;严重时,高血脂会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梗风险。
为您支招:成人每日烹调油推荐用量为25克,家中可备限量油壶,清晰掌握用油量。多采用蒸、煮、炖、凉拌等低油烹饪方式,减少油炸食物;购买包装食品时,关注营养成分表中脂肪的 NRV%(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优先选择低脂肪产品,长期坚持可保护血管和肝脏健康。
减糖:别被“甜蜜陷阱”坑了牙和血糖
嘴里的细菌会把糖变成酸,腐蚀牙齿导致龋齿,长期多糖饮食,还会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
为您支招:奶茶、蛋糕及部分调料(如番茄酱、沙拉酱)中含有大量“隐形糖”,需减少摄入。用新鲜水果替代甜食,既能满足口味需求,又能减少糖摄入,降低龋齿和血糖波动风险;尤其儿童青少年,从小控制糖摄入,可大幅降低成年后患糖尿病的概率。
“三健”:筑牢身体的“防护盾”
健康口腔:关联全身健康的“门户”
牙齿整洁、无龋齿、无疼痛感,牙龈色泽正常且无出血现象是口腔健康的状态。若存在牙周病,牙龈出血时细菌可能通过血液进入血管,引发炎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养护方法:坚持早晚正确刷牙,每次不少于2分钟(睡前刷牙尤为重要),用牙线或牙间隙刷清洁牙缝,清除食物残渣;成人和儿童每年至少进行1次口腔检查;儿童需及时做涂氟和窝沟封闭,有效预防龋齿。
健康体重:预防慢病的“基础门槛”
BMI(身体质量指数)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和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成人正常BMI范围是18.5≤BMI<24.0,男性腰围不超过85cm,女性腰围不超过80cm。体重超标会增加糖尿病、高血压、骨关节病风险;体重过低可能引发免疫力下降、骨质疏松等问题。
管理方法:养成定期测量体重和腰围的习惯,及时掌握身体变化;每天坚持适合自己的运动(如散步、快走、打太极),减少久坐;儿童青少年更需重点预防肥胖,减少成年后慢性病发病风险。
健康骨骼:全年龄段需守护的“支撑结构”
绝经期后女性及中老年人是骨质疏松高发人群;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是骨折,老年人髋部骨折后可能失去行动能力,还易引发肺炎等并发症。
分龄养护方法:
儿童青少年:端正身姿体态,减少久坐、增加锻炼;注重营养补充(如钙、维生素 D)和晒太阳,促进骨量积累。
40岁以上人群:要定期检查骨密度,及时发现骨质疏松风险;
老年人:重视力量和平衡能力练习(如扶椅抬腿、踮脚),预防跌倒,减少骨折几率。
“三减三健”并非抽象的健康概念,而是可落地的生活习惯——从控制盐油糖摄入,到守护口腔、体重和骨骼健康,每一个小改变都能降低疾病风险。
每天改一点,疾病少一点,健康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