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均逐年升高。接触变应原是诱发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中占据重要位置。为了彻底摸清我国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的致敏原变化情况,以便指导临床开展精准诊疗,由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三次中国鼻炎和支气管哮喘患者致敏原多中心调查及多过敏原脱敏治疗”项目(CARRADⅢ)启动会近日在广州召开。
该项目将覆盖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由45家医院相关科室共同参与,在前两次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我国呼吸道过敏患者的过敏原变化,同时为患者有效“脱敏”提供科学依据。
前两次调查取得丰硕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钟南山在项目启动会上表示,过去几十年间,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在我国蔓延速度加快,已逐渐成为影响公众生活质量与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因素。
钟南山介绍,我国在2006年、2016年先后两次开展全国性过敏原流行病学调查(CARRADⅠ和CAR-RADⅡ,分别于2008年、2018年完成)。第一次调查明确描绘出我国主要吸入性过敏原的种类、流行态势,以及不同区域、不同年龄患者致病模式的差异,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次调查进一步证实,第一次调查到第二次调查这10年间,我国主要吸入性过敏原致敏率仍在持续上升,并深入分析了环境因素对致敏的影响。
本次项目主要牵头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李靖进一步介绍,第一次流调明确了我国鼻炎、哮喘患者最主要致敏原为尘螨,且尘螨阳性率呈现“从北到南逐渐增高”的特点。第二次流调新增环境因素研究并有两大发现:一是发现我国10年间温度、湿度上升,且室内湿度与尘螨过敏呈显著正相关,室内高湿度是尘螨过敏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为临床医生指导患者改善家居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发现北方地区以花粉过敏为主,这一研究成果推动了地方政府采取应对措施,也为国家政策制定与呼吸道疾病预防提供了数据支撑。
第三次流调覆盖范围更广
钟南山强调,第三次流调的核心目标是在前两次调查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我国呼吸道过敏患者过敏原的变化、致病模式及症状间的相关性,重点解答三个关键问题——过去10年吸入性过敏原致病特点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疾病诊疗的影响;新冠疫情这一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对过敏原治理的作用。
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总顾问钟惟月教授提出,CARRADⅢ的独特价值在于首次聚焦“后疫情时代”——通过对比疫情前后过敏原分布、患者生活方式变化,可系统评估环境与行为因素对过敏性疾病的影响,为过敏防治“医防融合”与“精准干预”提供全新数据支撑。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李时悦强调,作为牵头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将通过三大核心举措全力支撑项目:开放标准化生物标本库、发挥过敏原检测技术优势、搭建长期随访数据平台,为项目提供“科研—临床”双轮驱动保障。
李靖表示,过去20年我国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如植被分布调整、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等),须探究这些变化对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影响。项目研究内容包括:环境变化后,各类过敏原致敏率是否有显著改变;过敏原优势种类、致敏程度的变化,以及致敏程度对疾病影响的变化;关注过敏性疾病对患者身心的影响;同时纳入室内环境因素,明确环境与疾病的关联。
第三次流调在前两次基础上扩大地区覆盖,新增内蒙古、新疆(草原地区)及西安、榆林(西部多风沙地区),共45家中心参与,实现“东南西北中”全域覆盖,确保数据更完整,计划总样本量超6000例。同时,第三次流调新增了心理相关问题,以填补前两次流调对“身心影响”关注的空白,初步挖掘过敏与心理状态的关联,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线索。
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莉介绍,榆林地区为防沙护沙种植了大量沙蒿,导致每年7—10月成为当地过敏性鼻炎、哮喘的高发季节。近年来,当地沙蒿过敏相关情况呈现积极变化,政府从林业层面采取多项措施,一方面在每年6月用无人机对近10万亩沙蒿反复喷洒抑制其开花的药物;另一方面通过大面积种植乔灌木,逐步替代沙蒿。近两年,榆林地区蒿属花粉引发的过敏性鼻炎、哮喘的发病率有所降低,发病严重程度也较往年明显减轻。
澳门镜湖医院儿科主任李静表示,镜湖医院作为本次项目的研究中心之一,具有重要意义。澳门回归已超25年,此次首次参与全国性过敏原流调,为澳门与全国范围内的学术交流、临床经验分享及成果共享搭建了平台,打破了此前澳门在过敏性疾病研究上多为小型回顾性研究的局限。该项调查科学、规范且系统,镜湖医院能参与其中并共享成果,可为后续澳门儿科过敏性疾病临床工作提供重要指导。
脱敏治疗“靶点”将更加精准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高兴成强调,前两次流调结果已在重要平台发表,对过敏、脱敏治疗等相关研究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该项目不仅是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更是过敏性疾病全过程管理的重要环节,希望通过项目推进,进一步提升脱敏治疗这一对因治疗方式的标准化水平。
脱敏治疗始于1911年,是目前过敏性疾病唯一的对因治疗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海南省康复医院儿童哮喘防治中心主任陈实介绍,脱敏治疗能通过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从根本上减轻患者症状,还有可能减少患者对药物的依赖、预防疾病进展为哮喘。目前,脱敏治疗已发展出皮下注射、舌下滴剂、喷剂等多种给药方式。此前,可用于脱敏治疗的过敏原种类较为局限,主要集中在屋尘螨、粉尘螨、黄花蒿等。不过,这一局面在2023年得到改善,覆盖十余种过敏原的脱敏治疗药物,借助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先行先试”政策已经率先让众多患者获益。
在CARRADⅢ研究中,对有需要的合适患者,研究人员将推荐脱敏治疗,并考察这些药物在真实世界中对中国人群的有效性、安全性、依从性及其他影响因素。
文:健康报记者 王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