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9月16日讯(通讯员 詹敏)我们时常听闻“吃药伤肝”,但究竟哪些药物会对肝脏造成损害?肝脏受损后会有哪些信号?又该如何进行预防呢?在保健品、网红药大行其道的当下,这些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关注。你或许看过类似的新闻:“某女士连续服用保健品三年,竟被查出肝衰竭”“网红减肥药致使多人因肝损伤入院”……近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张涛特别提醒,以上这些并非危言耸听,药物性肝损伤正悄然成为现代人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
不只是西药
中药、保健品同样是“潜在风险源”
许多人觉得“中药性质温和,无甚危害”“保健品属于营养品,不算药物”,实则不然。无论是西药、中草药、膳食补充剂,还是保健品,都需要经过肝脏进行代谢分解。某些成分或代谢产物可能会直接对肝细胞发起攻击,或者引发免疫反应,进而导致肝脏发炎、坏死,甚至衰竭。
肝损伤的报警信号
早识别早止损
肝脏是一个“沉默的器官”,早期损伤往往并无明显症状,但仍有一些信号值得我们警惕:
1.乏力感加剧:这种疲劳与普通的劳累不同,即便经过休息也难以缓解。
2.食欲锐减:对食物失去兴趣,尤其厌恶油腻食物。
3.皮肤或眼白泛黄:医学上称之为“黄疸”,是典型的肝功能障碍表现。
4.尿液颜色变深:如浓茶或酱油色,这提示胆红素升高。
5.右上腹隐痛或腹胀:肝脏肿大时会引发不适。
倘若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尤其是在服药期间,都应尽快就医。
预防胜于治疗
记住这四个“不”
1.不滥用药物:若非必要,切勿服药,尤其是那些自称“排毒”“燃脂”“增强免疫力”的产品。
2.不轻信偏方:很多民间偏方未经安全性评估,成分复杂、剂量不明,潜在风险极高。
3.不自行调整用药:包括剂量、频次和疗程,都应严格遵循医嘱。
4.不忽视肝功能检查:长期服药者,建议每3—6个月检查一次肝功能,以防患于未然。
特殊人群更应谨慎
老年人、原有肝病患者、经常饮酒人群、孕妇及婴幼儿,肝脏代谢能力较弱,用药需格外谨慎,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树立理性用药观
不跟风不盲从
在健康产品泛滥的当下,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没有任何“神药”或“补品”是完全没有风险的。理性看待药物,科学呵护肝脏,才是对生命真正的负责。从现在起,让我们学会做一个“懂药”的人——不仅关注药效,更要关注其背后的安全性。爱护肝脏,就是守护健康的根基。
来源:大众卫生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