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一发作,感觉整个天空都在转,站都站不稳!”58 岁的王大爷揉着太阳穴,无奈地说道。作为退休教师,他原本计划退休后游山玩水,可近一年来,眩晕却成了 “拦路虎”,让他连出门散步都变得小心翼翼。
多方检查无好转,眩晕成 “心病”
王大爷的眩晕最早从偶尔的头晕开始,起初他以为是休息不好,没太在意。可随着时间推移,症状越来越严重,有时坐着看电视都会突然天旋地转,还伴有恶心、心慌。家人赶紧带他去医院检查,血压、血糖、血脂都正常,头颅磁共振也没发现明显异常,最后医生初步判断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给开了止晕药。
可服药后,王大爷的眩晕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发作得更频繁了。“最严重的一次,早上起床刚坐起来,就一阵眩晕,直接摔在了床上,头都磕肿了。” 王大爷回忆道。看着王大爷日渐憔悴,家人四处打听,偶然从朋友那里得知,中医专家刘龙生主任在治疗眩晕方面很有经验,不少患者都在他那里治好了。
细致辨证找病因,中医有 “妙招”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王大爷来到了刘龙生主任的诊室。刘主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30 余年,擅长运用中医理论治疗各类疑难杂症。他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详细询问了王大爷的发病情况、生活习惯,还仔细查看了他的舌苔、号了脉。
“你平时是不是总觉得浑身没力气,大便还比较稀溏?” 刘主任的问题让王大爷眼前一亮,“是啊,我这半年来总觉得累,大便也不成形,跟眩晕有关系吗?” 刘主任解释道,从中医角度看,王大爷舌苔白腻、脉象濡缓,再结合他乏力、便溏的症状,判断他的眩晕是由 “脾虚湿盛、清阳不升” 导致的。
“脾主运化,脾虚了就无法正常运化水湿,湿邪困脾,导致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到头部,头部失去滋养,就会引发眩晕。” 刘主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王大爷明白了自己眩晕的根源。
综合调理见成效,重拾美好生活
针对王大爷的情况,刘主任制定了 “健脾祛湿、升举清阳” 的调理方案。在中药方面,选用了党参、黄芪健脾益气,白术、茯苓祛湿健脾,葛根、升麻升举清阳,再搭配刘皮理气化痰,精心配伍成药方。同时,刘主任还叮嘱王大爷调整饮食,少吃生冷、油腻的食物,多吃薏米、莲子、山药等健脾的食材,每天适当进行散步、打太极等轻度运动,促进气血运行。
刚开始服药时,王大爷还担心没效果,可坚持半个月后,他明显感觉眩晕发作的次数减少了,身上也有力气了。一个月后,眩晕基本不再发作,乏力、便溏的症状也消失了。两个月后复查时,王大爷精神抖擞,笑着说:“现在我每天都能出去散步,还能帮老伴买菜做饭,终于能过回正常生活了!”
刘龙生主任表示,中医治疗眩晕,不是简单地止晕,而是从整体出发,找到根本病因,通过调理身体机能,恢复身体平衡,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这也正是中医的魅力所在,能为更多受眩晕困扰的患者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