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幕里的"平民豪宅":埃及电视剧的阶级幻象
你以为埃及普通人都住在宫殿里吗?打开电视,旋转楼梯在镜头前优雅盘旋,水晶吊灯在挑高客厅熠熠生辉,落地窗外是精心修剪的花园——这些在埃及电视剧里都成了"平民标配"!
但现实中的开罗可不是这样。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埃及家庭蜗居在狭小公寓里,连基本生活设施都成问题。荧幕内外,一道巨大的阶级鸿沟正在裂开。
看看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设定:在《谁说的?!》里,一对为私立大学学费发愁的"中产"父母,居然住在市值数千万的豪宅里;《卡梅尔·埃尔阿达德》中养育八个孩子的家庭,住在谢赫扎耶德城的豪华别墅;雅斯敏·阿贝拉齐兹主演的《我们遇见爱人》,更把"普通情侣"安排在了吉萨区价值上亿的房产里。
这些制作人是不是对"普通"有什么误解?
当然,电视剧需要造梦。华丽的布景确实能营造梦幻氛围,但当这种"梦幻"成为常态,问题就来了。研究表明,这种过度美化的生活场景正在扭曲观众对快乐的认知。人们开始用荧幕里的"平民标准"丈量自己的生活,结果只能是越看越焦虑。
追根溯源,这要怪1990年代后私营资本主导的产业变革。广告商们找出,越浮夸的布景越能吸引眼球。于是制作方争相堆砌视觉奇观:更大的房子!更闪的吊灯!更奢华的家具!在这场军备竞赛中,真实感成了第一个牺牲品。
想想看,如果《谁说的?!》里那对父母住在普通公寓里,他们的学费焦虑是不是更有说服力?曾几何时,我们还能在剧里看到合租的年轻人、拥挤的厨房、邻里纠纷这些接地气的场景。如今这些都被"滤镜生活"取代了。
不是说电视剧应当展示贫穷。但为什么普通公寓只能出如今悲情故事里?为什么三室一厅就不能是温馨喜剧的舞台?埃及有那么多优秀创作者,完全有能力讲述既真实又美好的故事。
当荧幕上的"普通人"动辄住在千万豪宅里,当"中产"应当活成富豪模样,这种幻象就不仅是审美选择,更是一种文化暴力。它让真正的普通人开始怀疑:我的生活还值得被讲述吗?
好的作品应当让观众既看见星辰,也看见泥土。否则,再精美的画面,也不过是漂浮在现实之上的彩色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