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在孩子陷入抑郁后,会看到一个令人心焦又困惑的现象:那个明明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行为举止却仿佛一夜之间退回到幼童时期:
已经上了初中或者高中的孩子动辄大哭大闹、满地打滚;曾经能打理好自己生活的孩子,现在连简单的穿衣都需要父母帮忙;拒绝参加同学聚会、社团活动,只躲在家庭这个庇护圈;对父母充满依赖,反复询问爸爸妈妈爱不爱自己。面对这种“倒退”,家长们在忧心忡忡的同时,难免感到无措和迷茫。
这种看似“倒退”的行为模式,在心理学上称为“退行”。它并非孩子任性或意志力薄弱的表现,而是孩子在强烈心理痛苦状态下的一种本能应对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求救信号。
退行,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在遭遇难以承受的压力、痛苦或创伤时,心理层面会不自觉地退回到更早期的、感觉更安全的发育阶段。
对于深陷抑郁的孩子,持续的低落情绪、强烈的无价值感、精力的枯竭和对未来的绝望,当这些感受超出了孩子当前的心理承受能力时,退行便成为一种寻求安全和缓解痛苦的无意识策略。这种强烈的退行倾向,常常揭示了孩子内心世界和所处环境中未被满足的需求与积累的压力:
◎ 应对能力的透支与安全感的动摇
青少年期本身就充满了挑战——身体的剧烈变化、自我认同的探索、更复杂的人际关系。抑郁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彻底耗尽了孩子的心理能量储备。更重要的是,一个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发展出独立性,其根基在于早年建立起来的坚实安全感(心理学家称之为“安全基地”)。
当抑郁带来的无边痛苦和孤立感动摇了这个根基时,孩子会不顾一切地试图找回那份原始的、来自主要照料者(通常是父母)的保护力量。
◎ 成长环境中那些无形的手
➢过度保护的回声: 如果早期成长环境中,父母过度包办、限制了孩子学习独立面对困难的机会,孩子在遭遇抑郁这样的重大危机时,会显得格外脆弱,更倾向于完全退回被照顾的状态,因为缺乏其他的应对经验。
➢未被听见的呼喊: 长期的情感忽视——例如,父母只关注成绩而轻视孩子的情绪和内心体验——会让孩子的心灵一直处于“饥渴”状态。
退行行为,某种程度上成了在极端痛苦下,吸引父母关注的最后、也是最直接的呐喊:“看看我!我需要你们的关心和爱!别忽视我的存在!”
➢逃避现实的重压: 过高的学业期望、父母未实现的梦想转嫁、复杂家庭关系的困扰等,形成让孩子喘不过气的“成人化”压力。退行到“小孩”的状态,潜台词可能是:“如果我不再是这个需要背负期望的少年,是不是就可以暂时不用面对这一切了?”
当孩子抑郁后表现出退行行为(如依赖、情绪化、自理能力下降),家长的理解和行动至关重要,是帮助孩子恢复的关键。
核心的一点就是提供安全与接纳,首先放下评判(如“怎么这么大了还这样”)。理解这是孩子生病时的症状表现,并非故意。让孩子明确感受到:“无论怎样,我们都爱你,都在这里支持你。” 温暖的拥抱、安静的陪伴比言语更能传递这份安全感。
在这个基础上适度满足当下需求,在安全和健康前提下,暂时允许并适度回应孩子增加的依赖(如短期的陪睡、更多安抚),重建孩子的安全感。但需要注意不要剥夺其力所能及的事(如吃饭时在旁边鼓励他自己吃)。关键是在提供支持时,也小心维护孩子“我能行”的感觉。
然后就是调整家庭环境,一个沟通原则就是关注情感,减少压力,尽量降低围绕学业、成就的对话,多真诚询问感受:“今天心情怎么样?有什么想聊聊的吗?” 创造允许孩子真实表达情绪的空间。家长呢需要调整期望,可以创造放松时刻,比如一起做些简单、无压力的活动(散步、看喜欢的节目),营造低压、支持性的家庭氛围。
最后就是帮助孩子恢复信心,抑郁让孩子深感无力。家长设定微小可完成的任务,从极易的事情开始(“能把遥控器递给我吗?”)。然后当孩子做了某件事,这时候侧重肯定过程与努力,“我注意到你很用心在做这件事。” 同时传递信任,鼓励他逐步承担能做的事。
孩子抑郁后的退行,是他们脆弱心灵在剧痛中试图为自己寻找庇护所。这个过程不仅是对孩子的严峻考验,也为整个家庭照亮了反思与调整的路径:我们是否真正理解孩子成长中那些未表达出的痛楚?我们是否为他们构筑过足够容纳风雨的心灵港湾?
理解“幼稚”背后的深意,是迈向真正支持的第一步。孩子此刻最需要的,是在他最黑暗的时刻,感受到一双坚定而温暖的手,和一句平实却充满力量的承诺:“你对我们来说很重要,这条路不容易,爸爸妈妈会陪着,我们一起慢慢走。” 这份基于深刻理解和科学支持的不离不弃,终将助力孩子重新拾起内心的力量,找回走向未来的勇气和方向。
最后提醒各位家长,家庭的陪伴是支撑孩子的重要力量,但抑郁与退行背后的心理创伤,往往需要更系统的专业干预,如果孩子长时间拒绝进食饮水、完全封闭拒绝交流,尤其是当孩子流露出自杀念头或出现自伤行为时,这是绝对紧急的信号,请立即寻求专业帮助,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