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看到这种拳头大的蜗牛,千万别手痒去碰,更别想着吃它一口!
6月底,福建开展集中灭除非洲大蜗牛志愿者行动启动仪式在福州举行。这项行动计划在全省范围内带动形成一万支志愿者灭螺小分队,治理十万亩重点城乡区域,灭除百万只非洲大蜗牛。
夏季雨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街道上、公园里,这种体型巨大的蜗牛悄然现身。有些人好奇地伸手触摸,更有甚者想把它变成盘中餐。但专家们一再警告:这种蜗牛碰不得,更吃不得!
外来入侵的“无声杀手”
非洲大蜗牛,学名褐云玛瑙螺,是我国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它的外壳呈深黄色或黄色,带有褐色白色相杂的条纹,贝壳高10厘米左右,最大的甚至可超过20厘米,差不多有一个成年人的拳头大小。
这种蜗牛繁殖能力惊人。 它们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生长迅速,5个月即可交配产卵,一次产卵数达100-400枚。 在适宜条件下,每只蜗牛每年甚至可以产下近千粒卵。
非洲大蜗牛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福建厦门首次被发现,可能是由一位新加坡华人所带的植物而引入的。如今已经扩散到广东、香港、海南、广西、云南、福建、台湾等地。
农林生产的“无声杀手”
非洲大蜗牛是 “吃货”型有害生物。它们的食性杂而量大,可危害500多种农作物、林木、蔬菜和花卉等植物,是农林生产的“无声杀手”。它们咬断各种农作物幼芽、嫩枝、嫩叶、树茎表皮,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与能源技术推广总站有关负责人介绍,福建全省非洲大蜗牛发生面积超过10万亩,厦门、漳州等地发生面积较大,并呈沿海向内陆蔓延趋势。
这些蜗牛喜欢生活在植被丰富的阴暗潮湿环境及腐殖质多的地方。 城镇公园绿地、村庄用地、果园、旱地等生境是它们的“乐园”。
非洲人的美味佳肴
在非洲,尤其是加纳,非洲大蜗牛却是备受追捧的美味佳肴。对加纳人来说,蜗牛已经成为他们国家著名的国民美食,就跟我国吃鸡鸭鱼肉一样平常。
仅是加纳本地,蜗牛每年的食用量就超过1500万公斤。还有大量蜗牛用于出口,为国家带来可观收入。非洲当地有一种小吃叫蜗牛汤,非常受欢迎,一碗约人民币5元左右。
正因为加纳吃货们的疯狂追逐,野生的非洲大蜗牛价格不断上涨,甚至被当地人民活生生吃到濒临灭绝。现在加纳政府不得不让专家教导当地妇女人工养殖非洲大蜗牛,以满足市场需求。
中国吃货为何敬而远之?
面对同样的蜗牛,中国吃货却只能敬而远之,原因很简单——安全隐患太大。
非洲大蜗牛是许多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会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它们身上携带多种细菌,用手触摸会引起皮炎、皮肤瘙痒、肿胀等。
最危险的是,它们身上寄生着各种寄生虫,最常见的是广州管圆线虫。这种寄生虫会往人体的中枢神经或脑脊液里“钻”,一旦感染,患者会不断发热、头痛,引发脑膜炎,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
曾有报道,广东一名10岁男孩在路边抓“大蜗牛”玩后出现持续、反复的发热和头痛症状,最终被确诊患上广州管圆线虫嗜酸性脑膜炎。
专家明确表示:“不要相信‘高温烹煮非洲大蜗牛可食用’的说法,非洲大蜗牛即使煮熟了,也不能保证食用的安全性。” 如果生吃非洲大蜗牛,或吃了非洲大蜗牛接触过的蔬菜,病原菌会被传播至人体内。
遇到非洲大蜗牛该怎么办?
随着夏季降雨增多,非洲大蜗牛活动频繁。专家提醒,要做到以下几步以确保安全。
不要直接接触:看到非洲大蜗牛时,不要好奇去触摸或捡拾。尤其要教育儿童,不要捡拾非洲大蜗牛当玩具。
不要尝试食用:即使高温烹煮也不能保证完全安全,不要冒险尝试。
正确清洁处理:如不小心接触到非洲大蜗牛,要及时做好清洗工作。手部接触非洲大蜗牛后,应用75%酒精消毒+肥皂搓洗20秒。被大蜗牛爬过的蔬菜用流动水冲洗30秒后,再用果蔬消毒剂浸泡10分钟。
科学清除方法:如果在家里发现少数非洲大蜗牛,可利用食盐处理——蜗牛被撒食盐后,软体部分会融化成水而死亡。也可用开水烫死后深埋。 在小区发现数量较多的非洲大蜗牛,可以找物业公司或专业杀虫公司进行处理。
防控措施
针对非洲大蜗牛的泛滥,政府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例如,福建省于2025年6至9月在全省范围内持续开展非洲大蜗牛集中灭除行动。
各级农业农村、住房建设、城管、园林、林业、海关等部门,通过加强排查监测、强化源头管控、组织集中灭螺、开展科普宣传等,采取投食诱集、定点查捕、人工捡拾、化学灭杀(撒施生石灰、食盐)等多种手段,降低非洲大蜗牛的种群密度。
改变生态环境也是控制蜗牛数量的有效手段。通过水旱轮作可杀灭蜗牛,铲除花圃、菜地周围的杂草,破坏其越冬越夏场所,减轻蜗牛的危害。保护利用蟾蜍、青蛙、蚂蚁、鸟类等自然天敌,也有助于稳定控制非洲大蜗牛的数量。
非洲大蜗牛既是非洲人的美味佳肴,也是我国面临的生态威胁。这种看似普通的蜗牛,实则是携带多种寄生虫和病原菌的“移动病毒库”。
面对雨后出现的这些不速之客,我们最好的态度就是:保持距离,科学防治,让专业部门来处理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