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的耳鸣如蝉鸣或潮水声,以及不明原因的听力逐渐下降,常常被人们当作是“上火”或“肾虚”的标志。然而,这些困扰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健康警报,提示着大脑或内耳的血液供应正在出现问题。
一、身体发出的“循环暗号”
从西医角度看,内耳中的听觉毛细胞对血液供应和氧气变化极为敏感。当颈椎病压迫椎动脉,或脑部及内耳的小血管发生痉挛、狭窄,导致供血不足时,听觉毛细胞的功能就会受损,从而引发耳鸣和听力下降。这种情况尤其常见于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可能是脑梗的前兆信号之一。
中医将耳鸣、耳聋归为“耳鸣”、“耳聋”范畴,其病机与“肾精亏虚”和“肝火上炎”密切相关。“肾开窍于耳”,肾中精气充沛,则耳聪目明;肾精亏虚,则耳窍失养。“足少阳胆经循行于耳”,情志不舒、肝郁化火,或过食辛辣导致肝胆之火上炎,循经上扰耳窍,也会引发突发性、声音较大的耳鸣。
二、追溯不良的日常习惯
长期高脂高盐饮食:加速全身动脉硬化,包括供应内耳的微小动脉。
熬夜与过度疲劳:耗伤肾精,导致虚火上炎,同时使血管功能紊乱。
长期噪音暴露:如长时间佩戴耳机音量过大,会直接损伤毛细胞并影响局部血液循环。
情绪压力大:导致肝火亢盛或肝气郁结,影响气血上达于耳。
三、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与养护
首先应前往耳鼻喉科和神经内科进行专业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西医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病,如控制血压、血脂,使用扩血管药物和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改善微循环。
中医治疗则需辨证论治。对于肾精亏虚型的蝉鸣,采用“补肾填精”法,常用耳聋左慈丸;对于肝火上炎型的轰隆声耳鸣,采用“清肝泻火”法,常用龙胆泻肝汤。针灸治疗(如取听宫、听会、翳风等穴位)效果也非常显著。
在改善循环方面,除了基础治疗,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一些活血化瘀、通络的药物进行辅助。例如,银杏蜜环口服溶液中的银杏叶提取物被证实能改善内耳微循环和脑血流,对于因血管性因素引起的耳鸣、头晕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可作为综合治疗方案的一部分。
四、科学预防与行为改善
控制基础病:严格管理血压、血糖、血脂。
减少噪音伤害:避免长时间处于嘈杂环境,使用耳机遵循“60-60”原则(音量不超过60%,时长不超过60分钟)。
按摩导引:每日早晚按摩耳廓、鸣天鼓(以手掌心掩住耳孔,手指放在后脑部,用食指压在中指上,滑弹敲击脑部),有保健作用。
饮食调养:可适当食用黑芝麻、核桃、枸杞等补肾填精的食物。
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暴怒,防止肝火上扰。
当耳朵出现异常声音或听力变化时,切勿简单地归结为“年纪大了”。它可能是心脑血管系统发出的遥远却重要的信号,及时干预才能守住清晰的听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