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播客节目由豆包 AI 根据本文内容智能生成
国庆期间,广东顺德、重庆荣昌等、多个城市的政府机关食堂面向游客开放。
15到20元一份的套餐价格,干净又卫生的环境,荤素搭配花样丰富的新鲜菜品,让游客们狠狠地羡慕了一把人民公仆的日常生活。
一向难伺候的小朋友们也对机关食堂大为满意,大口大口地吃饭。
虽然机关食堂面向社会开放这种事在中国基本不可能成为常态,但假期的惊鸿一瞥也给了大家很多启发,用鲜明有力的现实帮助人们确认了一个道理:
面向固定的客群办一个卫生、营养、平价且不难吃的食堂,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有些城市有些学校的午餐做得不尽如人意,甚至沦落到家长孩子怨声载道的程度呢?这恐怕不只是某一家配餐企业孤立存在的问题,一定是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因为以前做记者到处采访的缘故,我是吃过很多政府食堂的,包括农业部食堂、上海市政府机关食堂,广东多个区县的食堂,还有我们南方报业的食堂,不能说每个都做得特别好,但卫生、营养、平价且不难吃是全部都做到的。
当然,有些机关食堂因为财政补贴福利的存在,几元钱就能吃饱吃好,这个咱们羡慕不来,而且很多也已经改了规矩没有那么夸张的低价了。但总的来说,把午餐做到15至20元一份,是不会亏钱的。
这个价格,至少对于中国县级以上城市的中小学来说,是家长完全可以承受的了。
除了少数尚未完成合并的乡镇学校以外,中国的中小学师生规模普遍都在300人以上,大一些的上千人也有。只考虑工作日一顿午餐的话,500名师生用餐的食堂,配置从厨师到帮工到保洁10名员工足足够用了。
以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工资水平,这么10名员工一个月的薪资总支出不会超过6万元,其中还能包括一名资深的大厨,加上专业营养师的顾问服务。即便考虑寒暑假工资照发,平均到每位师生每顿午餐(按每学年190餐算)的人工成本也就是7.5元。
实际上,很少有学校食堂配备这么充裕的员工,寒暑假也不会支付全额工资,真实的人工成本只会更低。
剩下10多元给到每顿饭的食材和设备分摊成本,对于大锅饭来说可以算是非常充裕了。要知道,中国军队普通士兵一类灶每天三顿饭的伙食费标准才11元(不含工资设备),这就已经满足一名成年人日常军事训练的营养供应了。
孩子们一顿就有11元的食材成本,真要全部用到实处,简直可以吃到豪华的程度。
我之前文章里写过的实例,我们资助的某乡镇学校午餐,包括人工和食材,每顿只要8元钱就能吃到两荤一素一饭一汤的现做午餐。
再说场地的问题,有些人习惯性找借口推脱,说有些学校场地紧张,不足以兴办食堂,这完全是瞎扯。
一座容纳师生500人以上的学校,在规划建设的时候本就应该预留食堂的位置。
即便因历史原因或地处闹市区土地紧张,不能设置学生集体用餐的餐厅,至少也能腾出几间房来做厨房。厨房做好后把餐分到教室,让孩子们在课桌上用餐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当前绝大部分外部配餐学校的操作方法。
所以,排除以上客观因素,学校食堂办不好就只剩下主观原因了。对比政府机关食堂,我们很容易找到学校食堂办不好的症结所在:
第一,用餐的人没有话语权
由于学校对学生和家长的绝对强势地位,除非发生严重食品安全事故,其他时候学生和家长反馈食堂问题几乎都是没用的。实际上,因为顾虑学校老师给孩子穿小鞋的缘故,也极少有家长愿意直接反馈孩子用餐问题。
第二,学校有推脱责任的故意
当前越来越多学校选择让外部配餐公司来提供午餐,最主要的原因是这样更轻松,可以省去管理食堂的琐碎功夫和沉重的食品安全责任。尽管这一责任本身就应该由学校来承担的。
要我来说,师生规模在500人以上的学校就应该强制建设运营食堂,这在经济层面是完全合理的,不会存在资源浪费问题。有些区县政府或者厅级单位总共才一两百人用餐,也都规划了食堂,怎么到了学校就不行呢?
学生就该高人一等,这才是一个正常社会该有的观念。
第三,学校食堂的非盈利属性没有明确
在很多领域,的确是市场化商业化的模式更有效率,能拿到更好的结果,但中小学校这种封闭环境因为天然的垄断属性,食堂一旦商业化几乎必然会沦为攫取暴利的工具。
如果要搞中小学食堂商业化,就应该允许学生自己带饭和外出用餐,不能既垄断强制又同时搞商业化。
学校食堂应当在立法层面明确非盈利属性,由学校负责运营,引入家长委员会的监督,引入社会监督,这样才有做好的可能。
下一篇:门票售罄!多景区发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