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廖良 硕士研究生 刘明宇
当您阅读本文时,建议先暂停片刻,闭上眼睛 30 秒后再睁开 —— 这一简单动作,实则是为人体最精密的 “成像系统” 完成了一次 “重启”。而这一 “系统”,正是每年世界视觉日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奇迹:人类的眼睛。
世界视觉日,又称世界视力日,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与国际防盲协会(IAPB)等权威机构于 2000 年联合发起的全球性公益活动。该活动聚焦全球盲症、视力损害等眼部健康问题,旨在提高公众对眼健康的重视程度,其固定日期为每年 10 月的第二个星期四。
人类的眼睛是一套结构极其复杂的感官器官,能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稳定工作。科学研究表明,人眼可区分约 1000 万种不同颜色,且能在几分之一秒内完成焦点切换 —— 从远处的山峦迅速调整至眼前的手机屏幕,其反应速度与精准度远超现有人工成像设备。
那么,这一精妙的视觉形成过程究竟如何实现?当光线进入眼睛,首先会穿过角膜、瞳孔,抵达虹膜。虹膜如同相机的光圈,通过调节瞳孔大小,精准控制进入眼球内部的光线总量。随后,光线进入晶状体,晶状体通过改变自身曲度,将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视网膜相当于相机的图像传感器,其表面分布着约 1 亿多个感光细胞(包括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会将接收到的光能转化为神经电信号,再通过视神经传输至大脑的视觉中枢,经大脑处理与整合后,最终形成我们所 “看到” 的图像。
然而,在当下数字化时代,人们对手机、电脑、平板等数字设备的依赖度不断加深,眼睛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健康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数字眼疲劳:受工作、学习及娱乐需求影响,普通人每日使用电子屏幕的时长普遍过长,易引发眼睛疲劳、干涩、酸胀及视力模糊等不适,长期如此会显著降低视觉功能。
蓝光暴露风险:数字设备屏幕会释放大量蓝光等短波长光线,此类光线穿透力较强,长期暴露不仅可能扰乱人体正常睡眠周期(影响褪黑素分泌),还会增加视网膜的氧化应激反应,对视网膜细胞造成潜在损伤。
近视发生率激增:在城市地区,青少年近视率已超过 70%,这一数据是半个世纪前的两倍多。学业压力大、户外活动时间不足、长期近距离用眼等因素,共同导致了近视问题的高发。
更值得关注的是,许多眼部疾病在发病早期往往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待患者出现明显不适时,病情可能已发展至中晚期,错失最佳治疗时机。2022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十四五” 全国眼健康规划》明确指出,当前我国常见的致盲型眼病主要包括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例如,青光眼早期症状隐匿,一旦视神经发生不可逆损伤,将导致永久性视力下降;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视网膜血管,引发血管渗漏、出血,进而影响视网膜功能,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针对上述眼部健康问题,我们可通过以下科学方式守护视力、维护眼部健康:
1.践行 “20-20-20” 法则:每使用电子屏幕工作或娱乐 20 分钟,就将视线转移至 20 英尺(约合 6 米)以外的物体上,持续注视 20 秒,以此缓解眼部肌肉紧张,减轻视疲劳。
2.优化屏幕使用环境:将电子屏幕亮度调整至与周围环境光相近的水平,避免屏幕过亮或过暗刺激眼睛;根据自身视觉感受,适当增大屏幕字体大小与行间距,减少眼睛的调节负担。
3.调整饮食结构:日常饮食中,增加菠菜、羽衣甘蓝、西兰花、鸡蛋黄等富含叶黄素、玉米黄质的食物(此类营养素可保护视网膜黄斑区);适量摄入三文鱼、鳕鱼等富含 ω-3 脂肪酸的深海鱼类,以及柑橘类水果、猕猴桃、坚果、植物油等富含维生素 C、维生素 E 的食物,为眼部组织提供充足营养支持。
4.做好紫外线防护:在夏季正午、雪地、高原等户外阳光强烈的场景中,及时佩戴符合标准的太阳镜(需能阻挡 99%-100% 的紫外线),避免紫外线损伤角膜、晶状体及视网膜。
5.坚持戒烟:多项研究表明,吸烟会显著增加白内障、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眼部疾病的发病风险。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眼部血液循环,加速眼部组织老化,因此戒烟是维护眼部健康的重要举措。
6.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即便目前无明显视力问题,也建议每 1-2 年进行一次全面眼科检查(包括视力检测、验光、眼压测量、眼底检查等);40 岁以后,随着眼部功能逐渐衰退,应适当增加检查频率,重点关注眼压与视网膜健康,以便早期发现青光眼、黄斑变性等中老年常见眼病。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为我们捕捉世界的色彩与细节,传递生活的美好与精彩。在世界视觉日来临之际,愿每个人都能给予眼睛应有的关注与呵护,用科学的方式守护这份 “视觉奇迹”,让清晰视野伴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