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唐旭东:
秋分后气候转凉,护胃有妙招
本报记者 陈晶
国庆与中秋双节相逢,秋意也愈发浓烈。秋分过后,气候迎来明显转换,这成为季节交替的重要分界点。此时,早晚温差逐渐拉大,天气不仅明显转凉,空气也变得干燥起来。在这样的气候背景下,胃肠疾病进入高发期,既往有胃肠问题的人群,旧疾也更容易复发。国庆中秋假期期间,人们饮食、作息难免有所调整,胃肠负担随之加重,胃部养护更需重视。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唐旭东从养生保健角度,为大家带来了国庆中秋时节顾护脾胃的专业建议。
“老胃病”巧备中成药,应对假期饮食波动。
国庆中秋假期,亲友相聚,饮食丰富多样,却也暗藏胃肠健康隐患。一方面,假期聚餐增多,若饮食卫生把控不当,易引发胃肠道感染;另一方面,天气转凉后,人的食欲逐渐增强,不少人在假期里难免恣食肥甘辛辣食物、贪杯多饮,这会大大加重肠胃负担,进而诱发“老胃病”,出现上腹饱胀、烧心疼痛、嗳气反酸等不适症状。如今生活节奏快,尤其是假期人们或外出游玩、或忙于应酬,为大家有针对性地推荐几种便于携带和服用的中成药以缓解胃部不适:
若餐后消化不良、上腹部有堵闷感,且饱餐后会影响下一餐食欲,可联合服用健胃消食口服液、香砂平胃颗粒,以餐后服用为宜。
若因遭受寒凉刺激出现上腹不适或疼痛,且胃脘畏寒,可服用虚寒胃痛颗粒;常有上腹胀、早饱、嗳气症状的人群,可服用胃苏颗粒,若症状因生气而加剧,则可选用气滞胃痛颗粒。
经常胃中饥嘈、烧心,且空腹时症状更明显,甚至伴有反酸,可服用荜铃胃痛颗粒或快胃片,空腹服用效果更佳。
对于老年慢性便秘且伴有体虚乏力的情况,可服用芪蓉润肠口服液。
脾虚腹泻善调理,安稳度过双节假期。
此时气温进一步下降,不少人“脾虚泄泻”的毛病也容易加重。这类人群平素可能喝点酒、吃点凉菜就会大便稀溏,一入秋,尤其是国庆中秋期间,若遇到下雨、外出吹凉风,就可能出现腹痛拉肚子的情况。即便去医院进行化验甚至肠镜检查,往往也查不出器质性病变。从中医角度分析,这类情况多由脾虚导致。若平日饮食油腻、烟酒不忌,或工作压力过大、长期忧虑,又或是夏季贪凉多食冰镇冷饮,长此以往,都会损伤中焦脾胃。脾胃虚损则运化水谷的功能下降,进而出现乏力腿沉、动辄易汗的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因脾阳虚导致肢体怕冷。因此,当外界天气变凉、食用生冷食物时,就容易引发腹泻。
在调理方面,需根据具体症状辨证论治。
针对急性腹泻,若大便清稀、臭味不重,且平时食欲不佳、腹部发凉,可服用藿香正气水;若大便臭味较重、肛门有灼热感,可用葛根芩连片或微丸;若因饮食过量(伤食)导致大便味臭,且夹杂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可加服加味保和丸或越鞠保和丸,一般服药三五天,急性腹泻症状即可缓解。
对于慢性腹泻,即长期大便稀溏,每日大便1—2次、量多,且稍微吃点油腻食物就更容易腹泻的情况,可长期服用参苓白术丸,每餐后服用1袋;若同时伴有腹部畏寒、四肢不温的症状,可加服附子理中丸,以增强调理效果。
“秋燥”食疗有妙招,养肺补脾护胃肠。
每逢这个季节,不少人会明显感觉到口、唇、鼻、咽干燥,即便不断喝水,喉咙、嘴巴的干燥感也难以缓解。秋季燥气旺盛,最容易耗伤人体津液,从而引发一系列“干燥”症状,中医多从“润肺补脾”的角度入手,以养护机体、缓解不适,同时也能间接保护胃肠功能。此时应适当增加饮水量,多食用梨、甘蔗(可饮甘蔗汁)、莲藕(可喝藕汁)、香蕉等食物,也可在早晚饮用蜂蜜水、煮梨水,以达到养肺生津、养阴润燥的目的。同时,要尽量少食生葱、生蒜、辣椒、烈性酒等燥热之品以及油炸食品,避免加重“温燥”症状。日常餐食则宜选择温和的食物,避免生冷寒凉,从而更好地保护脾胃。
责编:陈晶
制作:王 慧
审核:贺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