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治疗的道路上,患者和家属常常面临艰难的选择。一位宫颈鳞癌患者的经历,引发了我们对现代癌症治疗模式的深入思考。
病例回顾:积极治疗后的新挑战
一位宫颈鳞癌患者,于2024年6月24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并开始了6次化疗。随后在7月10日配合进行了30次放疗。然而,积极的治疗并未能完全阻止疾病的进展,到2025年1月22日,在短短半年时间内,检查发现出现了骨转移。
今年3月,她转而寻求中医药帮助,来到希福医院就诊。服用中药后,她的食欲和进食情况基本恢复正常。近期复查CT显示,病情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
诊室一幕:家属的困惑与抉择
在5月份的一次复诊中,一位肺癌骨转移患者的家属目睹了她的情况后,不禁产生了疑问:“她做了放化疗还是转移了,我们这个化疗还要不要做?”
这个充满焦虑的提问,道出了许多肿瘤患者家属心中的两难。
袁希福院长的“扛麻袋”比喻
面对家属的困惑,袁希福院长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化疗就像扛麻袋,有的人能扛起来就走,有的人却可能一下就被压垮。在治疗前,很难准确预测谁属于前者,谁属于后者。疗效也是如此,有的人确实有效,有的人则效果不佳,但这通常只有试过才知道。
他的观点是务实而开放的:如果尝试后能够耐受且有效,就继续;如果确实承受不住,就应该停止。关键在于根据患者的实际反应进行个体化决策。
重要提醒:中医药介入宜早不宜迟
袁希福院长对化疗持客观支持的态度,认为该用的时候就要用。但他也指出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尽管化疗广泛应用,但单纯依靠化疗攻克的癌症却寥寥无几。
他分享了一个令人唏嘘的案例:一位来自北京的患者,使用了两支价值120万元的抗癌针,总计花费240万元,结果肺癌仍在两个月后不幸去世。
这提醒我们,短期的病情稳定并不等同于肿瘤细胞的彻底清除。这些细胞可能在治疗的压制下暂时休眠或隐藏。临床上常见“化疗期间肿瘤控制良好,一停药就迅速反弹”的情况,让患者陷入“做也不是,不做也不行”的困境。
核心理念:扶正固本,构筑免疫防线
肿瘤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欺弱怕硬”。患者的抵抗力越差,肿瘤越容易进展和转移;免疫力越强,则越能有效抑制肿瘤。
这正是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地方。通过扶助正气,恢复脏腑气血的平衡,中医药能够保护并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帮助身体筑起一道对抗肿瘤的内在防线。这种“扶正固本”的策略,与现代治疗手段相配合,往往能让患者收获更理想的效果。
这位宫颈癌患者的经历告诉我们,在抗癌这场持久战中,综合治疗、早期干预、固护正气,或许是更为明智和全面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