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中,孩子确诊抽动症后,家长常崩溃自责,认为是 “逼学习太狠”“批评太多”,甚至家庭因此争吵,陷入内耗。但作为接诊数百例患儿的医生,需明确:孩子得抽动症与 “家长管得严” 无直接关系,内耗不仅无用,还会加重孩子心理负担,了解科学病因才能理性应对。
先共情:你的自责我理解,但真的没必要
家长看到孩子出现眨眼、耸肩等抽动动作,会本能 “找原因”,怀疑自己教育不当。如 8 岁男孩小宇确诊后,妈妈停掉所有兴趣班、百依百顺,却致孩子更任性,抽动症状未缓解。
实则家长的自责源于爱,但从医学角度,抽动症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先天因素占主导,并非 “教育不当” 所致,无需过度自我否定。
真相:抽动症的病因,和这 3 点有关,与 “管得严” 无关
目前医学明确,抽动症发生主要与以下 3 点相关,无证据表明 “家长管得严” 是直接原因:
1. 遗传因素:家族有相关病史,风险高 3-5 倍
抽动症有明显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抽动症、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或强迫症患者,孩子患病概率比普通孩子高 3-5 倍。
10 岁男孩小轩确诊时,爸爸坦言自己幼时也常清嗓子,姑姑幼时曾频繁眨眼,属典型家族遗传倾向。临床数据显示,40%-60% 的抽动症患儿,家族中可找到类似症状亲属,此为先天决定,与家长管教无关。
2. 神经发育因素:大脑神经递质失衡是核心
抽动症本质是孩子大脑内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失衡,致大脑对 “不自主动作” 控制减弱,出现抽动症状,如同 “大脑刹车系统出偏差”。
这种偏差是先天神经发育问题,与 “孩子调皮”“家长没教好” 无关。如 5 岁男孩乐乐,家长教育宽松,未逼学习、报补习班,仍出现频繁甩头,确诊为神经发育因素导致的抽动症。
3. 环境诱发因素:仅加速症状显现,非根本原因
环境因素不会直接致抽动症,仅可能诱发或加重已有症状,常见诱因包括:
这些诱因如同 “土壤”,仅在孩子有 “遗传 + 神经发育偏差” 的 “种子” 时才起作用,不能归咎于家长 “没管好土壤”。
别再内耗!家长该做的:放下自责,全力支持
家长需跳出 “自责→争吵→焦虑” 的内耗,做好 3 件事:
1. 停止自我否定与互相指责
抽动症不是 “谁的错”,而是全家需共同面对的挑战。互相打气、营造轻松家庭氛围,才能减轻孩子心理负担。
2. 与医生制定科学干预方案
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儿科发育行为科 / 儿童神经科就诊,医生依症状严重程度制定方案:
家长需严格遵医嘱,定期沟通调整方案,比自责更有效。
3. 用平常心对待抽动症状
不过度关注孩子抽动动作(如 “别耸肩”),避免加重孩子紧张;也不过度迁就(如同意不上学、无原则满足需求),保持正常生活规律与规则。
可陪孩子做兴趣活动(画画、打球)转移注意力,孩子有进步(如抽动频率减少)时及时鼓励,增强信心。
最后想对家长说:
你的孩子只是多了点 “小挑战”,你没有 “做错”,无需承担所有责任。抽动症可通过科学干预缓解,多数孩子长大后症状会减轻甚至消失。
放下自责,与家人、医生携手,给孩子足够爱与支持,才是应对抽动症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