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一到六十岁,有些事就不该再较真了。以前熬夜拼命干,吃不好睡不好,还不觉得累。可现在才发现,腰酸背痛不是小问题,血压血糖也不听话,身体一出毛病,日子就不好过。医生天天强调“三高”不盯紧,心脑血管就危险,很多人直到犯病那天才悔悟。
人一上了年纪,光靠药补不如先防。其实不少老年人不是“老死”的,是“病死”的,更是“拖死”的。能在六十岁之后把身体养顺了,就赢了一大半。
1.健康是第一财富
查过数据就知道,国家卫健委202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60岁以上人群慢性病患病率超过70%,其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达到了58.3%,糖尿病27.9%。而且同样的病,年轻人得了能扛过去,老年人身体本钱不足,恢复起来特别慢。
有时候一个感冒能拖两周,一场腹泻要折腾半个月。这不是吓人,是实情。更糟的是,很多人一听身体出问题就怕,不敢动,不敢吃,结果越过越差。
所以说,健康是底牌。不少人年轻时不拿健康当回事,等到退休才开始“恶补”养生。天天熬中药、盲目吃保健品、追各种养生秘方,殊不知这样反而弄巧成拙。医生更建议的是规律饮食、控制体重、适度锻炼、按时体检,不贪吃、不久坐、不焦虑。
再说清楚一点,65岁之后,每天快步走30分钟,比啥都强。不求身体强壮如牛,但求器官协调、睡眠安稳、饭吃得下、腿脚利索。能做到这些,已是大福。
2.心态好,一切都能过得去
还有一个让人忽视的问题是情绪。很多老人一退休,就觉得人生失去了目标,有种“被社会抛弃”的感觉。这种情绪没及时调整,特别容易发展成焦虑或抑郁。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研究中心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抑郁症状的检出率接近23%。虽然不一定是重度抑郁,但长时间情绪低落,会影响睡眠、消化、记忆力,甚至诱发心脑血管问题。
其实情绪真的是身体的晴雨表。情绪一差,胃口不好,睡不好,身体慢慢也就垮了。所以调整心态特别重要。退休不是结束,而是转换人生的赛道。这时候不再为了职场拼搏,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节奏。
养养花、学学画、每天和老朋友唠唠嗑,别小看这些,都是调节心情的“良药”。心理平衡了,身体也就稳定了。
3.有老伴,有知己,人生不孤独。
有些老人家有老伴就是另一种幸福。很多调查都指出,有配偶的老年人在健康水平、自理能力、心理状态方面都比独居老人好。相互照应、有人说话、有人念叨,就是最朴实的幸福。
有些人年轻时磕磕碰碰,但到老了能互相陪伴,已经是幸运。生活上能有个人提醒吃药,散步的时候有人同行,心里就不空。
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伴侣,有些人老伴早早离去,或是离异多年。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有知己朋友,也不算孤单。人老了之后,不是怕没钱,是怕没人说话。别看现在智能手机、电视这么多,能聊天解闷的却少之又少。
一个人闷久了,就容易胡思乱想。所以身边要有几个说得来的朋友,没事聊聊菜价、笑话、孙子的趣事,哪怕就是打打太极、跳跳广场舞,也比一个人闷在屋里强。
4.经济上不再追求奢华,够用就好
钱的事也不能不提。有些人年纪大了还是抹不开脸,攀比心理重,非得给孙子买最贵的玩具,非得住大房子穿名牌。这种想法其实太累。年纪大了,经济上要有基本保障,但别指望再大富大贵。退休金够吃够用,有点小积蓄应急,不靠孩子养,已经是成功。
硬撑面子去贷款、去透支消费,只会让生活更紧张。钱这个东西,到了一定年纪就该看开点。吃顿舒服的早餐、买个质量好的保暖内衣,比花钱买“面子”更实在。
5.要懂得放手,孩子有孩子的路
说到孩子,就不能不提那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很多老人对子女太放不下,觉得孩子工作不顺、婚姻不幸福,自己也睡不好觉。但问题是,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孩子该怎么过,真不是父母操心能改变的。管太多,反而让关系紧张,还让自己烦心。
很多时候,看着他们走弯路很心疼,但人生就是要自己去撞南墙。老人该做的,是在孩子累了回头时,有个可以坐下歇歇脚的地方。
真正聪明的父母,懂得在合适的时候“放手”。这不是不关心,而是不瞎操心。自己该吃吃、该玩玩、该睡睡。有空和孩子聊几句,没空也别非要打探得一清二楚。
把生活的主动权还给孩子,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智慧。人生这一趟,本来就是单程票,别老替别人规划路线,自己这段风景才更值得看清。
6.养点兴趣和爱好,别让自己闲着
日子不能闲着。人一闲下来,精神头就容易涣散。退休之后,不少人觉得每天无所事事,其实这时候最需要“安排”。不是非得忙得团团转,而是要有事可做。
哪怕是每天读两页书、练练毛笔字、学做几道新菜,都是好事。兴趣爱好能延缓认知退化,不少研究表明,持续保持脑力活动的老年人,患老年痴呆的几率显著下降。
国家老龄办有研究数据显示,坚持每周三次以上社交活动或脑力训练的老年人,其认知退化速度可降低35%。不是说人人都得上培训班、学编程,而是说别让自己完全“退休”了思维。爱看戏就多去剧场,喜欢听戏就自己哼几句,想写东西就每天写点随笔。生活就怕无趣,有趣才有劲头。
说到底,过了六十岁,很多人都在等一个答案:这辈子到底算不算“活明白了”?其实没那么复杂。不靠药罐子,不怕睡不着,肚子饿得下饭,腿脚能动弹,这样的身体就是健康。不整天纠结,不老是闹情绪,能对生活有期待,这就是好心态。
有个老伴或者知己,能说说话,不让生活空下来,那就不孤单。日子过得踏实,别和谁比吃穿,比孩子,比存款,那就不焦虑。放下孩子,放过自己,就是清醒。能有点事做,哪怕每天做点重复的小事,也比虚度强。
谁说人老了就只能数日子,其实是该开始享受每一天。别看这些话朴实,但真的能做到的,不多。有人觉得混日子才叫“养老”,其实把日子过顺了才是本事。不求活成别人羡慕的样子,只求这一生最后的几十年活得安稳、自在、不憋屈,就值了。
参考文献:
[1]王磊,张婷.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健康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10):2501-2506.
[2]李红.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策略分析[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23,17(6):429-432.
[3]国家统计局.2024年中国人口与健康状况统计年鉴[R].北京:国家统计局出版社,2025.
[4]孙静.老年人配偶关系与健康状况关联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4,38(5):312-317.
[5]刘洋,陈建国.中国老年人经济状况调查与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24,6(4):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