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三旬后
蓂馀一叶秋
作为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不仅有 “层林尽染” 的绝美秋景,更藏着 “赏菊疏肝”“吃柿润燥”“煲汤暖身” 的传统习俗。
对关节而言,此时气温骤降、早晚温差超 10℃,却是 “多事之秋”:霜降后关节疼痛、僵硬患者会增加 30% 左右,中老年人、运动爱好者及有关节基础问题的人群尤其容易 “中招”。
为什么霜降会成为关节 “敏感期”?
很多人会发现,霜降后关节像 “天气预报员”,一降温就又酸又疼,这背后藏着 3 个关键原因:
血液循环变慢:气温骤降会让关节周围血管收缩,血液流动速度减慢,关节组织获取的营养和氧气减少,代谢废物堆积在关节腔,进而引发疼痛、僵硬;
滑液功能减弱:空气湿度增加会改变关节内滑液的黏性和流动性,原本能润滑关节的滑液 “变迟钝”,关节活动时摩擦阻力增大,不适感明显加重;
肌肉支撑下降:降温后不少人会减少户外活动,关节长时间 “闲置”,周围肌肉逐渐松弛、力量减弱,对关节的支撑和保护作用下降,稍有活动就容易出现劳损。
霜降护关节 “3 步实用法则”
关节受凉是霜降后疼痛的主要诱因,做好保暖能从源头减少不适:
穿衣技巧:遵循 “上薄下厚” 原则,重点保护膝关节、肘关节和踝关节 —— 下身穿加绒裤或保暖袜,外出时戴透气的棉质 / 羊毛护膝(不要过紧,避免勒住血管影响循环),穿高帮鞋或长袜,避免脚踝裸露;
热敷方法:每天回家后用 40℃左右的温水泡脚 15-20 分钟,同时用热毛巾(温度以不烫皮肤为宜)热敷膝盖、肘部,每次 10 分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僵硬;
避坑提醒:别用暖手宝、暖贴直接贴在关节处热敷(温度过高易烫伤皮肤),也不要为了 “美观” 穿短裙、露脚踝,短期看似无碍,长期会加速关节退变。
霜降后不建议剧烈运动,但也不能完全不动,温和的运动能让关节保持灵活:
晨起做 “关节唤醒操”:缓慢屈伸膝盖(10 次 / 组)、旋转手腕脚踝(各 15 圈)、扩胸活动肩关节(20 次 / 组),每个动作轻柔缓慢,唤醒关节活力;
日间选低强度运动:散步(30 分钟 / 次,选平坦路面,穿软底运动鞋)、太极拳、八段锦,或室内游泳(水的浮力可减少关节压力,还能增强肌肉力量);
绝对要避免的运动:爬山、爬楼梯、深蹲、跳绳等对关节压力大的项目,这些运动会让膝关节承受超过体重 3-5 倍的压力,易引发半月板损伤、软骨磨损;
无论做什么运动,前 5 分钟一定要充分热身,让身体微微发热再开始;运动后及时拉伸肌肉(重点拉伸大腿前侧、后侧肌肉和小腿肌肉),避免肌肉紧张加重关节负担。
霜降养生讲究 “补而不燥”,饮食上既要抵御寒冷,也要为关节提供 “修复原料”:
补 “骨密度”:多吃富含钙和维生素 D 的食物,如牛奶(每天 300ml)、鸡蛋(1 个 / 天)、深海鱼(维生素 D 能促进钙吸收)、豆制品(豆腐、豆浆,植物钙易吸收);
减 “关节炎”:适量吃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食物,如核桃(每天 2-3 颗)、亚麻籽(加在粥里)、深海鱼,这类成分能减轻关节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护 “软骨”:吃南瓜、胡萝卜、菠菜等富含 β- 胡萝卜素的食物,进入体内后转化为维生素 A,可保护关节软骨,减少磨损;
这些关节 “报警信号” 要重视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说明关节可能已受损伤,建议及时到骨科专科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关节疼痛持续 3 天以上,休息后仍无缓解,甚至夜间疼醒(可能是软骨损伤或滑膜炎);
关节明显肿胀、发红,触摸时感觉发热,或活动时发出 “咔咔” 的摩擦声、卡顿感(可能是关节内积液或半月板损伤);
关节活动受限,比如膝盖无法完全伸直或弯曲,走路时 “打软腿”、不敢用力(可能是韧带损伤或关节退变加重)。
霜降虽有赏菊吃柿的惬意,却也藏着关节健康的 “小考验”。做好保暖、选对运动、补对营养,就能让关节安稳度过这个 “多事之秋”,为即将到来的寒冬打下好基础。
专家介绍
图文:骨二科
一审:余祖善
二审:朱 捷
终审:陈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