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抚养》
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抚养》这本书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教育领域不断探索的道路。作为一名每天和孩子打交道的幼儿教师,书中很多观点都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一、情感是基础
心理抚养的核心是情感培养。孩子只有在充满爱的环境长大,才能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充满爱的环境能培养出积极乐观的性格;缺乏情感抚养的孩子可能在成长中出现自卑、孤僻等问题。
二、性格决定命运
3-6岁是性格塑造的关键期。李玫瑾教授说,孩子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这话一点不假。在和孩子们的相处中,我发现那些活泼开朗、懂礼貌的孩子,他们的家庭氛围都很和谐,父母也很注重对他们的教育。而有些孩子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哭闹、打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里溺爱,或者父母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过度溺爱或放任可能导致孩子缺乏规则意识和抗挫力,而温和而坚定的规则引导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性格。良好的性格能弥补外貌和能力的不足,决定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和人生走向。
三、观念需正确引导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父母的言行举止和价值观。比如在幼儿园老是讲脏话的小朋友,很多时候根源于父母的不当行为。这警示我们,家长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到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分辨对错,培养健康的人格和判断力。
四、能力培养需实践
能力包括生活能力、社交能力等,孩子需要在实践中成长。在幼儿园里,我会让孩子们自己擦桌子、整理柜子、给植物角浇水等,让他们在这些小事中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同时,我也会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孩子们在合作中学会与人沟通、交流,让他们在实践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提高自信和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
五、教育是双向的成长之旅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一个身心健康、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家长和教师应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关注他们的内心需求,成为他们成长的引路人。同时,孩子也能唤醒我们内心的善意和纯真,让我们在教育中不断成长。
龙泉市安仁镇中心幼儿园 胡菲菲
来源|丽水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