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周围注射:压力性尿失禁的微创治疗选择
创始人
2025-10-29 04:41:23
0

压力性尿失禁(SUI)是困扰许多女性的常见问题,在咳嗽、打喷嚏或运动时,尿液会不自主漏出,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尿道周围注射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了除手术之外的选择。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一治疗方法的起源、原理、适用人群、注射材料、效果及风险等方面的知识。

起源与发展

尿道周围注射治疗的历史可追溯至1938年,Murless首次报道了尿道周围注射鱼肝油酸钠用于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此后,多种注射物质相继被应用,1955年Quackels报道应用石蜡,1963年Sachse报道应用硬化剂。早期治疗效果较差,且存在肺栓塞、尿道腐烂等严重并发症。

直到Berg首先报道应用多聚四氟乙烯,后由Politano于20世纪70年代加以推广,治疗效果有所改善。Shortliffe及其同事第一个发表了应用戊二醛交联胶原进行治疗的研究,近年来还出现了自体脂肪、硅胶微粒、可注射微球囊等新的注射物质。

工作原理

目前普遍认为,尿道周围注射的物质能够改善尿道内括约肌功能。以胶原注射为例,它能够扩大尿道粘膜,促进尿道闭合,进而改善尿道内括约肌的功能,这一作用可通过术后漏尿点压的增高得以证明。

理想的注射物应具备易注射、能长时间保持体积、生物相容性好、无抗原性、不致癌、不移位等特点。然而,至今仍没有一种物质能完全满足所有这些要求。

患者选择

固有括约肌功能丧失(ISD)且逼尿肌功能正常的患者是尿道周围注射治疗的适应证。在患有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中,若出现ISD,是使用注射治疗的主要适应证。

此外,由于ISD一般同尿道活动过度同时存在,因此在治疗尿道活动过度的患者时,注射治疗也能改善因ISD导致的尿失禁成分。对于患有尿道活动过度的老年女性,因手术风险大,也可采用注射疗法。

注射技巧

该治疗可于门诊在局麻、膀胱镜下完成。可通过尿道旁或经尿道途径将注射物置入尿道壁,注射层次最好在粘膜内或固有层中,注射位置应选在膀胱颈或者近端尿道,可选择3、9点位置或4、8点位置进行注射。针管直径取决于注射物的粘度,术前术后需给予抗生素治疗。

以尿道周围途径为例,用1%~2%的利多卡因在尿道周围3、9点位置或4、8点位置离尿道口3~4cm处打起小丘。局麻后用带30°观察镜的20Fr尿道镜观察尿道,注射针经尿道旁与尿道镜平行推进,直至通过尿道可在膀胱颈粘膜下位置见到。注射时要注意不能过分靠近尿道或进入尿道腔内,以免撕裂尿道造成尿外渗。可在一侧或双侧注射,使尿道表面形成“前列腺叶样”的隆起。要求患者咳嗽或在平卧、直立位时用力,观察有无漏尿。若仍有漏尿,需注射更多物质;若无漏尿,手术可以结束,患者可排尿后出院。若发生尿潴留,可用8Fr导尿管导尿处理。

常见注射材料

1

胶原

戊二醛交联胶原(Gax-collagen)是一种高纯度的牛胶原混悬物,含至少95%的Ⅰ型胶原和1%~5%的Ⅲ型胶原。这种交联作用使其能抵抗成纤维细胞分泌的胶原蛋白酶的作用,很少被吸收,且无炎症反应,不引起粒细胞聚集,可被宿主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组织包绕。

由于有2%~5%的人对日常饮食中的胶原过敏,所有患者均要在治疗开始前30天于前臂掌侧进行皮试,皮试阳性者不能接受该治疗。

从短期随访(6个月)数据看,胶原注射的治愈率及有效率可达90.3%。但随着随访时间延长,成功率有所降低,不过仍能达到长期有效治愈率。多数患者需注射1到2次,胶原的总注射量平均为5.6~15ml。

其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尿潴留发生率为1%~21%,可通过间断导尿和短时间导尿解决;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为1~25%;2%的患者存在血尿;还可能出现尿道周围脓肿等罕见并发症,以及新发的逼尿肌不稳定、过敏反应等。

2

多聚四氟乙烯(PTFE,泰夫龙)

多聚四氟乙烯是由直径为40微米的小微粒组成的高分子量、高粘度树脂聚合体,是一种惰性且稳定的物质,不会引起过敏反应,但可引起巨噬细胞吞噬颗粒,融合形成异体巨细胞和肉芽肿,还可刺激纤维组织增生,且存在转移风险。

1964年泰夫龙就用于治疗尿失禁,1975年由Berg报道后得到推广,可通过尿道周围途径注射,用量可达10~20ml,治疗可在局麻或腰麻下进行,6个月后可进行第二次注射。

其短期研究的治愈和改善率为57%~86%,长期研究的治愈率和改善率为33%~76%。并发症方面,尿潴留发生率较高,为25%;刺激性排尿症状发生率为20%;尿路感染见于2%的患者;5%的患者会发生会阴部不适;10%~15%会发生一过性发热;还可能出现尿道穿孔或渗出、淋巴结性肺泡炎、肺间质性肉芽肿、尿道周围脓肿、尿道憩室、尿道肉芽肿等,甚至有肿瘤形成的假设。目前泰夫龙已很少应用于临床。

3

自体脂肪

1980年,自体脂肪被用于美容和缺损部位重建。它生物兼容性好且较易取得,但50%~90%移植的脂肪均不能存活,脂肪存活要求尽量不用手碰触,脂肪吸出时压力较低及应用大针芯的针头,小的移植物中相对较大的容易存活。

自体脂肪注射后短期成功率较其他注射物低,反复注射能将有效率提高。其并发症同其他注射疗法相似,包括尿潴留、感染、血尿、尿外渗,还可能出现注射部位和腹壁的疼痛、血肿,以及尿道假性脂肪瘤、脂肪栓塞(致命性)等。

4

硅胶微植入物

硅胶微植入物是固态聚二甲基硅氧烷(硅橡胶)微粒悬浮于非硅胶携带凝胶中,99%微粒的直径介于100~450μm,转移率较低,注射部位有典型的组织细胞和巨细胞反应,但无肉芽肿形成,因较粘,需要应用16G的经尿道针注射。

其术后最少随访3年的治愈率为40%,改善率为18%,失败率为42%。并发症有血尿、排尿疼痛、尿频、尿潴留,无肉芽肿样反应和大硅胶颗粒的远处转移。

治疗效果与风险总结

总体而言,尿道周围注射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具有微创、可在门诊进行、并发症相对较少等优点,能为患者提供短期的症状改善,尤其适用于ISD患者或手术风险较高的老年女性。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多数注射材料的长期效果有所下降,部分材料存在过敏、转移、感染等风险,且目前对比不同注射物的随机化前瞻性研究仍很少,结果的评定缺乏标准。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根据自身病情、身体状况及对治疗效果的期望等因素,综合判断是否选择尿道周围注射治疗,或选择其他如手术、盆底肌训练等治疗方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李强出席第28次中国—东盟领导... 当地时间10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出席第28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 新华社记者 ...
江永县卫健局开展“情暖重阳节 ...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10月28日讯(通讯员 李月 刘世康)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
杞菊地黄丸巧搭配:肝肾阴虚的“... 提到头晕眼花、眼睛干涩,或是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很多人会随口说“上火了”“肾虚了”,要么盲目喝凉茶,...
科普专家说慢病·精编 | 别把...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视频 | 章乐 编辑 | 袁月 作为一种年龄相关的健康问题...
原创 医... 天气一冷,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就从“穿几件衣服”变成了“药吃了吗?”。特别是对高血压患者来说,这种季节...
我与上海共成长·静安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32岁的高一凡,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的上海女孩。 六年前,硕士...
原创 心... 一阵紧缩性的疼痛,冷汗直冒,呼吸困难。紧急送医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经过紧急手术,保住了性命,但他...
坐着“飞的”游敦煌 低空经济打... 新华社兰州10月28日电(记者张睿)以“飞天揽敦煌,科技驰丝路”为主题的西北首条低空自驾旅游线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