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是黄金水道,也是文化长河。2021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成为继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之后,第五个由中央统一部署建设的国家文化公园。2025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发布,一条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美丽中国文化景观轴线,正加速建设并展现在世人面前。央广网策划推出融媒体系列报道《文化范 游大江》,以文阅江,以诗读城。
央广网扬州10月30日消息江运交汇,一时千载。扬州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运河入江通道多次变迁,但都没有绕过扬州。
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江都水利枢纽如一颗“江淮明珠”,矗立于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与淮河入江水道的交汇处。从高空俯瞰,四座泵站宛如一串绿色岛链依次排列。岸边“源头”石碑默默见证着这一浩大工程——长江水从这里出发,沿13级泵站逐级北上,润泽沿线数十座城市。
江都水利枢纽(央广网发 王振 摄)
不远处,昔日遍布船厂与砂石码头的三江营,如今已化作绵延绿廊。水清岸绿之间,江豚捕食的身影时而在波光中跃动,为焕然一新的水域增添了生机。
而在十二圩,古老码头静述着“江上盐都”的繁华往事。这里曾是长江流域最大的盐运中心,“一盐兴盛,百业兴旺”的盛景,塑造了十二圩独特的气质。至今保存完好的清末两淮盐运码头遗址,依盐河而设,经由盐河直通长江,是江苏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淮盐出江码头。盐运文化不仅造就了十二圩的繁荣,更深深烙印在扬州的城市肌理中。从“一夜堆盐造白塔”的传说到盐商名园个园,处处可见那段岁月的烙印。
瓜洲古渡(央广网发 王振 摄)
位于长江边的瓜洲镇正在经历一场蜕变。这座由沙洲演变而来的古镇,曾是漕运与盐运的重要节点,商舶往来不绝。后因江流变迁,古瓜洲逐渐坍没,众多历史遗迹沉入江底。如今,随着大运河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推进,瓜洲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围绕“三区一廊”规划,系统展示“瓜洲古渡”深厚的文化底蕴。
“修复古渡,既要留住自然,也要唤醒文化。”瓜洲镇社会事业发展办公室党支部书记徐振宇如是说。深耕瓜洲历史文化二十五载的他,堪称“瓜洲百科全书”。站在古渡口,他指着岸边保留的原生树木说道:“我们保留这些树木,同时植入历史文化与诗词元素,让古老的渡口焕发新的生命力。”
今年获批出台的《长江扬州段沿线区域管控规划》,着力形成“一带尽览江河锦绣风光,一道联通五园四点十一项”的滨江空间总体格局。这让人不禁想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的叩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个回荡了千年的问题,在今天的扬州找到了新的答案。
监制:伏成镭 俞锋 张凌浩
策划:栾永胜 董蓓
文学顾问:俞香顺 孙昕昱
编导:吕倩媛 王锡斐 顾炀威
视频:王振
海报制作:王宣宣
鸣谢:扬州市委宣传部 邗江区委宣传部 江都区委宣传部 仪征市委宣传部
联合出品:央广网江苏频道 南京艺术学院网络思政工作中心董蓓教授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