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的老街两旁挂满中外文化巨匠的头像海报,街头表演者盛装站立,被游客观众围得水泄不通。戏剧节的氛围让这座千年古镇变成了一个无界的舞台,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在此消融。
走在乌镇的街巷间,一步一景皆是戏。2025年10月16日至26日,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在这座千年水乡如期举行,以“扶摇”为主题,寓意戏剧艺术乘风而上、生生不息。在为期11天的时间里,这座江南古镇汇聚了来自中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挪威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25部特邀剧目,在乌镇的10个剧场内呈现了71场演出。其中15部作品来自海外,10部为中国佳作,充分体现了乌镇戏剧节的国际视野与对本土创作的重视。
水乡舞台 艺术与空间的完美融合
乌镇戏剧节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将戏剧艺术与江南水乡独特空间的完美融合。与城市戏剧节不同,乌镇戏剧节充分利用了这座拥有1300年历史的古镇作为其舞台,实现了戏剧与环境的美学交融。乌镇戏剧节的室内剧场设计强调戏剧表演空间与江南水乡小镇在功能与美学上的融合。
标志性的乌镇大剧院以并蒂莲为外观形态,将室内剧场与室外空间相结合,形成由十余个功能各异的剧场舞台所组成的戏剧空间集群。“水上戏台”国乐剧院、沈家戏园、秀水廊剧院、蚌湾剧场等传统剧院各具特色,场景化的江南文化与中外前沿的戏剧相互碰撞,迸发出别样的观剧体验。
乌镇戏剧节的演出场所兼具专业性与多元化。小镇西南部的露天水剧场建于水池中央,阶梯观众席呈扇形展开,俯瞰舞台全貌。舞台背后连绵的古建筑群巧妙地将自然人文景观与舞台背景融为一体。舞台上残破的马头墙与断桥则与水面和灯光交相辉映,不知不觉间成为了戏剧的一部分。
除了大小功能形态各异的剧场,西栅的老街、廊桥、巷陌、广场等每一处角落都是浑然天成的舞台。在乌镇北栅,一座曾被用来储存粮食的老建筑——戏梦粮仓,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成为非剧场空间的艺术园区。“空间感”是核心策划思路。没有吊杆,也没有规矩的舞台,粮仓的表演甚至不需要舞美。
国际视野 架起中外文化交流之桥
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不仅是中国戏剧的展示,更是一场国际性的文化艺术交流盛宴。来自世界各地的戏剧作品在此碰撞、交融,架起了一座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作为本届乌镇戏剧节的开幕大戏,来自德国汉堡德意志剧院的《人类之城马拉松剧》由导演卡琳·拜尔与剧作家罗兰·施梅芬尼耗时五年打磨而成。包括演员、技术人员、鼓队、歌队在内的150余名中德两国剧组成员相聚在乌镇,合力为观众呈现了“马拉松式”的精彩演出。
卡琳·拜尔表示,本届乌镇戏剧节最让她兴奋的不仅是把西方的作品带到中国,更美妙的是交流产生的碰撞和理解。
跨国界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在本届戏剧节随处可见。《兄弟》导演亚瑟·诺泽希尔表示:“演出现场并不是标准剧院,意味着一切都要从头开始,灯光、音响都需要重新调整。我们不是‘搬’一部剧到这里,而是大家在一起重新创作。”
由于文化习俗差异,演出在服装、道具和表演方式上都做了调整。但谈到话剧本身,诺泽希尔并不担心:“演出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观众的反应也会有不同,但这些差异恰恰体现了多元文化的魅力。”
本届乌镇戏剧节还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6位嘉宾组成国际观察团,其中包括日本静冈世界戏剧节、雅典戏剧节等世界顶级戏剧节的艺术总监,以及文化机构经理、制作人等。
国际观察团成员与中外戏剧工作者通过对话交流,共同探讨戏剧艺术的未来发展,为进一步促进国际戏剧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孵化功能 培育中国戏剧的未来
乌镇戏剧节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它不仅是展示平台,更是青年戏剧人才的孵化器。十二年来,陈明昊、吴彼、丁一滕等一大批优秀的中国青年戏剧创作者从这里走出。青年导演丁一滕对乌镇戏剧节的孵化功能感受深刻。从2013年参与嘉年华起,他先后有多部作品亮相乌镇。丁一滕经历了青年竞演、特邀剧目、青赛评委到今年的起跑戏剧单元,与乌镇戏剧节共同成长。2014年,他在乌镇遇到了戏剧导师、欧洲戏剧大师尤金尼奥·巴尔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跨文化的“新程式”戏剧观。
“青年竞演”单元始终是乌镇戏剧节最富活力的部分。往届青年获奖者吴彼、毛尔南、丁一滕、杨哲芬等,已活跃于国内外戏剧舞台。部分青赛作品从30分钟的竞赛片段发展为全长剧目并全国巡演。每年最佳戏剧奖奖金高达20万元,为青年创作者提供实质性支持。今年发起的“蜻蜓计划”也将助力“青年竞演”好作品推向市场。
平台和艺术家都希望以此为华语戏剧培育土壤。乌镇戏剧节是眼下国内最大的戏剧展演和宣传平台,其功能可以不限于展示成熟剧目,还可以延伸到剧目最初的孵化阶段。
经济效益 戏剧节成文旅融合引擎
乌镇戏剧节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它将文化基因植入古镇的肌理,证明了文化不仅能提升生活品质,更能成为驱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力量。据统计,乌镇年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亿元,带动就业逾5万人。这些数字背后,乌镇戏剧节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乌镇,西栅景区直接吸纳就业超4500人,景区船工多来自周边渔业村,月收入可达8000元。东栅景区设立商业长廊,解决原东栅150个家庭的就业问题。横港村、陈庄村抱团组建乡村旅游公司,深挖竹编、蓝印花布等非遗资源。仅“竹芸工房”每年就接待研学体验者1.5万人次,带动竹编村民每户年增收超2.5万元。
生态筑基让清水绿岸成为水旅底色。将水环境治理作为水旅融合发展的“先手棋”,系统推进河道清淤、截污纳管、生态修复等治水工程。通过设置生态围堰,将乌镇镇区水系纳入大包围。开展乌镇市河区域治水。生物膜、太阳能增氧设备、生态浮床等措施,使乌镇河道水质控制在Ⅲ类水以上,水体透明度达到50厘米以上。
文化铸魂让水乡底蕴点亮特色体验。乌镇深挖江南水乡文化内核,结合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以文化为主线推出各项特色活动。2025年春节期间的“水上年市”,融合传统灯会与非遗展演,生动还原江南传统年俗。“乌镇端午风俗志”则包含了龙舟船宴、安康福市、游园祈福等活动,端午期间乌镇石门旅游度假区日均到访游客31.5万人次,列浙江省第三名。
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落下了帷幕,但戏剧的魅力已深深植根于这座千年水乡的肌理中。从2013年首届戏剧节至今,乌镇已从单纯的旅游观光地,蜕变为一个文化输出高地。闭幕仪式上,下一届乌镇戏剧节的主题正式公布——“澹远”,寓意深远而平和。当戏剧的喧嚣渐渐散去,乌镇回归水乡的宁静,但艺术的种子已在每一位到访者心中发芽,等待着下一次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