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正午,张家界天门山景区的“天梯”上,奇瑞风云X3L的极限爬坡测试突发意外——车辆突然下滑撞击护栏,破碎的防护栏与散落的防滑链碎片,打破了这座5A景区的宁静。短短一天后,奇瑞汽车于13日凌晨发布致歉声明。
这场事故的起因颇具戏剧性。经初步调查,价值仅18元的测试装置卸扣意外脱落,导致安全防护绳缠绕右后轮,动力中断的车辆沿近45度的台阶下滑,最终撞上造价每米1200元的景区护栏。所幸无人员伤亡与环境破坏,但事故现场15米长的刹车痕,足以印证当时的惊险。
更值得玩味的是,此次测试并非临时起意——早在9月,奇瑞执行副总裁便预热,称挑战“对动力与四驱系统是极大考验”,邀网友期待“顶峰相见”。高调预热与尴尬翻车的强烈反差,让这场营销测试彻底沦为舆论焦点。
奇瑞的致歉声明堪称“态度诚恳”,文中8次提及“歉意”,5次承诺“赔偿”,不仅向景区、游客及合作伙伴表达歉意,更承认在风险预估、细节把控上存在疏漏,尤其反思了在风景区公开测试引发的公众担忧。声明中明确承诺全力修复护栏、承担全部损失,包括景区门票损失与游客交通补贴,展现了愿担责任的姿态。
但公众的讨论并未止步于道歉本身:有网友质疑“日均客流量2万人的景区为何能获批高风险测试”,也有声音调侃“安全绳变绞肉机,护栏成了最冤受害者”,更核心的追问是:企业为追求传播流量,是否可以将公共安全作为赌注?
这场事故暴露出车企营销的共性困境:在流量焦虑下,极限测试、实景挑战成为吸引眼球的常规操作,但部分企业却忽视了风险评估的核心价值。
奇瑞内部会议纪要显示,策划组更看重“实景测试的传播力”,却忽略了“实景包含活人”的基本前提,应急预案甚至聚焦于“直播切播”而非人员防护。这种本末倒置的营销逻辑,本质上是对公共资源的漠视——天门山作为知名景区,其护栏设计初衷是保护游客安全,而非承受汽车撞击测试,奇瑞的疏忽不仅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更占用了公共舆论资源,引发了公众对景区安全管理的信任危机。
值得肯定的是,奇瑞的道歉并未回避问题,相较于行业内部分企业的“甩锅式公关”,这份声明的反思态度值得认可。但道歉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责任担当更体现在后续行动中:护栏修复是否及时到位?风险管控体系是否会重构?公共场景测试的审批流程是否会收紧?这些问题的答案,才是衡量此次道歉含金量的关键。
此前奇瑞曾因“996加班文化”引发争议,董事长尹同跃后来公开致歉并推行“效率革命”,展现了企业自我修正的勇气 ,此次天门山事件,更需要奇瑞将反思转化为制度性变革,而非停留在公关层面。
奇瑞的道歉已经发出,公众的监督仍在继续。期待这场意外能成为行业的一次集体警醒——营销可以有创意,但不能无底线;追求流量可以理解,但不能以公共安全为代价。唯有将责任置于流量之上,将安全融入产品基因,企业才能在市场浪潮中走得更稳、更远。
文章来源:网络,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仅供参考。
感恩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烦请平台留言删除。
更多文章请进入下方按钮“往期文章”或“分类阅读”页面进行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