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作为一种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引发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蔓延,给公共卫生带来严峻挑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2025年最新发表的“中国糖尿病地图”显示,2023年我国患者人数已达2.33亿,占总人口的15.88%。这意味着每7个人中,就至少有1个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在我国,2型糖尿病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超过90%。传统观念中,1型糖尿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而2型糖尿病则被认为是“中老年专属”。然而,现实却悄然改变。一项来自北京大学的研究显示,在2型糖尿病新发病例中,40岁以下人群的比例从3%大幅升至10%,糖尿病年轻化的趋势愈发显著,这提醒我们,糖尿病年轻化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

一
是什么让糖尿病盯上年轻人?
1. 不良的生活作息
“早不起,晚不睡”是许多年轻人生活的写照。深夜工作、学习或打游戏、看剧等娱乐活动,使得他们的生活昼夜颠倒。这种混乱的生物钟会干扰体内皮质醇等激素的正常分泌节律,导致胰岛素分泌异常和作用减弱,增加了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2. 不合理的饮食习惯
高油、高糖、高盐、高精制碳水的饮食模式充斥着许多年轻人的生活。频繁摄入精致小蛋糕、烧烤、油炸食品、奶茶等高热量、低营养密度的食物,极易导致摄入的总热量超标,引起血糖的急剧波动。长此以往,身体就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应对血糖变化,当负担超过承受能力时,就会导致血糖失控。此外,长期热量超标引起的肥胖,也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3. 体力活动减少
随着学习、工作模式的改变,长期伏案、久坐不动已成为年轻人的普遍现象。许多年轻人存在“能坐不站,能躺不坐”的情况,还会误以为自己不胖就不需要运动。但骨骼肌是消耗血糖的主要器官,长期缺乏体力活动会使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效率下降,增加糖尿病发生的几率。
4. 精神压力大
年轻人面临学业、工作、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持续的精神压力会激活身体的应激反应,导致皮质醇等压力激素水平升高。这些激素会拮抗胰岛素的作用,促进肝脏糖异生,使血糖水平升高。
5.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糖尿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有家族史的年轻人,患有糖尿病的几率会增加。

二
当身体发出这些信号时,需警戒!
1. 总是口渴
莫名地持续性口干、口渴,大量饮水也无法缓解。
2. 频繁上厕所
小便次数明显增多,尤其是夜间起夜次数增加,也是口渴多饮带来的连锁效应。
3. 总是饥饿
明明刚吃完饭不久,又感觉到饥饿,食量比平时更大,且更偏好高糖、高碳水的食物。
4. 不明原因体重下降
没有刻意节食、增加运动或改变其他生活习惯的情况下,体重出现持续下降。
许多年轻人在面对身体发出的这些信号时,会以为是工作累、压力大导致的,并没有引起重视。但这其实是你的身体在向你发出的求救信号,提示血糖代谢可能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请务必重视并及时就医。

三
年轻人请做到以下几点以有效预防糖尿病:
1. 管住嘴
建立并坚持合理的膳食模式。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适量摄入动物性食物,保证食物多样化,足量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同时,限制精制糖及高血糖生成指数食物的摄入。尽量少吃或避免高油、高糖、高盐食物。规律三餐,避免暴饮暴食,做到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例适当。
2. 迈开腿
有意识地将身体活动融入日常生活。减少静坐时间,每隔一小时起身活动片刻。增加日常活动,适当开展高强度有氧运动,例如变速跑、有氧操等。运动要适度量力,循序渐进,避免运动损伤。
3. 睡得好
保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成年人应保证每晚7~9小时的睡眠,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为身体内分泌的稳定运行创造良好条件。
4. 情绪稳
学会主动管理压力,找到适合自己地释放压力的出口。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方式等放松心情,做到张弛有度。若存在抑郁、焦虑、精神障碍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进行科学干预。
5. 定期查
即便年轻且自我感觉健康,也要树立定期体检的意识。建议每年做一次常规健康体检,且要包含血糖的检测项目。尤其是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更要提高警惕,可酌情增加检测频率。

糖尿病年轻化,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共同远离糖尿病的威胁。
作者:宋欣健
来源: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
编辑:李涵 陈雅梦
校对:陈泽明
初审:陈阳
审核:崔乐文
长
按
关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