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日关系高度紧张:不少中国游客依然赴日,给出的理由竟出奇一致
创始人
2025-11-19 21:48:18
0

文丨编辑 来科点谱

«——【·前言·】——»

一边是官方明确警示,一边是出游热度不减,这反差太鲜明了,外交部门和文旅部联合发布严正通知,清晰建议大家近期别去日本,各大航空公司也配合着开放了免费退票与改签通道,信号不言而喻。

东京浅草寺富士山脚下,中文游客照样络绎不绝,租和服拍照、举自拍杆记录的欢声笑语不断,丝毫没受风波影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官方警告没人听,还是我行我素

每一个去日本的中国游客,其实都没想到自己无意中会成为别国舆论场上的“工具”,高市早苗那句“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激进言论,引发中国官方强烈回应。

外交预警和战略警告一起齐发力,这本该是严肃的外交信号,也是对那些潜在挑衅的有力威慑,可日本媒体的解读方式却挺特别,透着股说不出的有意思。

他们热烈报道,中国游客“不顾警告”继续涌入日本,把镜头对准机场、景点里一张张笑容满面的中国面孔。

还有记者专门找游客打听想法,一位上海游客说得挺实在:“国家发的是预警不是禁令,我瞅着当地没什么不安全的,之前规划好的行程没必要变,不用瞎折腾,照样按原计划走。”

这些发言被媒体放大,快速形成一种叙事:官方警告在民间完全失效,中国游客用行动表达了对日本的热情。

这样的报道对中方来说非常尴尬,你摆出满满的外交架势,对方却发现自己后院里源源不断的人还在“捧场”,仿佛没有任何经济损失。

这让那些激进的日本右翼政客产生错觉:对华强硬不会有实质性负面影响,反而还能赚取国内政治资本,于是他们会更加肆无忌惮。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些官方预警绝对不是瞎提醒,有实实在在的原因,近期已经发生多起针对中国公民的犯罪事件,而且有些案子直到现在都没侦破。

游客一句“我觉得安全”,其实是在用主观感受去挑战血淋淋的客观风险,这种侥幸心理不仅可能威胁自身安全,也在无形中削弱国家安全预警的权威和公信力。

问题是,下一次真危险来临时,还有多少人会听从官方的警告?

为日本防务买单

撇开政治因素不说,先来算算这笔经济账,今年前三季度赴日中国游客数量已经突破749万,接近750万的大关,这些游客带来的消费,给日本贡献了将近7万亿日元的旅游收入。

对疫情后的日本经济来说,这可不是小数目,而是支撑他们复苏的一根“救命稻草”,拉面店老板、百货公司柜姐,甚至小店的清洁工,都靠这股消费洪流维持生计。

可问题是这些钱不会只停留在商家手里,每一笔住宿费、餐饮费、购物款,最终都会通过税收流入日本政府的财政口袋。

更让人不安的是,日本政府早就宣布,要把国防开支提高到占GDP的2%,这个数字在全球都算高的,这意味着,中国游客的消费有一部分实际上间接支持了日本军事开支。

这就形成了一条清晰的资金链:游客花钱-日本财政收入增加-国防预算加码,听起来刺耳,但这是现实,无意间我们可能正在用自己的钱包,为潜在战略竞争对手“供弹上膛”。

这种消费行为的悖论让人联想到几年前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时的情况,当时中国有抵制声浪,但韩国媒体却说:“中国人的抵制,坚持不过一个打折季。”

历史提醒我们,如果消费行为被对方视作“无所谓”,短期享受便利、长期可能就变成战略被动,手里的钱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巧可以支撑国家利益,用得不当可能反过来伤自己。

给出的理由如出一辙

最后这一笔账其实关乎文化认知和责任意识,为什么在国家利益被挑战的时候,还有那么多人选择“用脚投票”,继续去日本?

他们给出的理由几乎如出一辙,有人说,“政治是政治,旅行是旅行,互不相干”,这是典型的“政治无关论”,他们试图把个人快乐和国家立场隔开,仿佛这样就能安心。

还有人说,“机票酒店都订好了,退掉太麻烦,会损失钱”,这是“个人便利论”,把个人利益摆在国家大局之前。

更有人说,“日本政府不好,但日本民众友好”,这是“政府民间分离论”,善良却有点天真,把民众幻想成可以单独存在的“安全岛”。

这些心态背后其实有文化因素作支撑,很多年轻人从小就看日本动漫、玩日本游戏、追日本影视作品,对日本有一种天然的好感,好像自带一层柔和的“滤镜”。

这种文化上的亲近感,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磨平历史伤痕,让人们对中日现实关系的复杂性没那么敏感,他们容易把对方民众和政府分开看,一头扎进自个儿脑补的 “民间友好” 幻想里。

问题是,当日本政客明目张胆地挑衅你的国家底线,当日媒把你的善意当作宣传工具,这种单方面的“友好”就显得格外脆弱,甚至有害。

真正的友好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公平对话上的,而不是一方挑衅,另一方还在送温暖,说到底这反映了“精致利己主义”在作祟,个人自由固然重要,但自由不是无限的。

当你的行为可能损害国家外交筹码、增加同胞安全风险,甚至间接助长对手嚣张气焰时,这种所谓自由,其实变成了对集体责任的漠视,旅行可以愉快,但不能盲目,更不能忘记历史和现实的教训。

参考资料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30分钟领证,320个景区减免... 今天,国务院台办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明确:明天起(11月20日),大陆可签发一次有效台胞证的口岸数量...
“门票经济”退潮?灵隐寺免门票... 灵隐寺微信公众号截图。 继杭州西湖免费开放之后,杭州灵隐飞来峰景区也将免票。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11...
黄河壶口瀑布壮美如画 11月18日,众多游客在山西吉县黄河壶口瀑布景区游览。初冬时节,受上游水库调节放水影响,位于山西吉县...
原创 1... 辽粤全运半决赛的比赛结果让人十分震惊,辽宁队以73-92惨败给广东队,卫冕冠军无缘决赛。更为严重的是...
山东省旅游饭店行业从业人员服务...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吴昊 11月19日,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第八届山东省旅游饭店行业从...
原创 【... 刘志远,男,1982年出生,黑龙江哈尔滨市人,中式烹调高级技师,高级营养师,国际艺术烹饪大师,龙江技...
一场车祸,男子四年流泪不止,没... “过去四年,我简直像天天泡在眼泪里。现在终于清爽了!”50岁的老林在厦门眼科中心复查时激动地说。困扰...
2026杭州留学机构哪个比较好... 一、杭州留学机构怎么选?这五个问题帮你理清思路 作为有八年经验的国际教育规划师,经常被杭州的家长和学...
原创 中... 文丨编辑 来科点谱 «——【·前言·】——» 一边是官方明确警示,一边是出游热度不减,这反差太鲜明了...
原创 慢... 说起江南的秋天,很多人会想到 婺源的晒秋, 栖霞山的枫叶,但在我心里,最让人念念不忘的,是 安徽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