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编辑 来科点谱
«——【·前言·】——»
一边是官方明确警示,一边是出游热度不减,这反差太鲜明了,外交部门和文旅部联合发布严正通知,清晰建议大家近期别去日本,各大航空公司也配合着开放了免费退票与改签通道,信号不言而喻。
但东京的浅草寺、富士山脚下,中文游客照样络绎不绝,租和服拍照、举自拍杆记录的欢声笑语不断,丝毫没受风波影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官方警告没人听,还是我行我素
每一个去日本的中国游客,其实都没想到自己无意中会成为别国舆论场上的“工具”,高市早苗那句“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激进言论,引发中国官方强烈回应。
外交预警和战略警告一起齐发力,这本该是严肃的外交信号,也是对那些潜在挑衅的有力威慑,可日本媒体的解读方式却挺特别,透着股说不出的有意思。
他们热烈报道,中国游客“不顾警告”继续涌入日本,把镜头对准机场、景点里一张张笑容满面的中国面孔。
还有记者专门找游客打听想法,一位上海游客说得挺实在:“国家发的是预警不是禁令,我瞅着当地没什么不安全的,之前规划好的行程没必要变,不用瞎折腾,照样按原计划走。”
这些发言被媒体放大,快速形成一种叙事:官方警告在民间完全失效,中国游客用行动表达了对日本的热情。
这样的报道对中方来说非常尴尬,你摆出满满的外交架势,对方却发现自己后院里源源不断的人还在“捧场”,仿佛没有任何经济损失。
这让那些激进的日本右翼政客产生错觉:对华强硬不会有实质性负面影响,反而还能赚取国内政治资本,于是他们会更加肆无忌惮。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些官方预警绝对不是瞎提醒,有实实在在的原因,近期已经发生多起针对中国公民的犯罪事件,而且有些案子直到现在都没侦破。
游客一句“我觉得安全”,其实是在用主观感受去挑战血淋淋的客观风险,这种侥幸心理不仅可能威胁自身安全,也在无形中削弱国家安全预警的权威和公信力。
问题是,下一次真危险来临时,还有多少人会听从官方的警告?
为日本防务买单
撇开政治因素不说,先来算算这笔经济账,今年前三季度赴日中国游客数量已经突破749万,接近750万的大关,这些游客带来的消费,给日本贡献了将近7万亿日元的旅游收入。
对疫情后的日本经济来说,这可不是小数目,而是支撑他们复苏的一根“救命稻草”,拉面店老板、百货公司柜姐,甚至小店的清洁工,都靠这股消费洪流维持生计。
可问题是这些钱不会只停留在商家手里,每一笔住宿费、餐饮费、购物款,最终都会通过税收流入日本政府的财政口袋。
更让人不安的是,日本政府早就宣布,要把国防开支提高到占GDP的2%,这个数字在全球都算高的,这意味着,中国游客的消费有一部分实际上间接支持了日本军事开支。
这就形成了一条清晰的资金链:游客花钱-日本财政收入增加-国防预算加码,听起来刺耳,但这是现实,无意间我们可能正在用自己的钱包,为潜在战略竞争对手“供弹上膛”。
这种消费行为的悖论让人联想到几年前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时的情况,当时中国有抵制声浪,但韩国媒体却说:“中国人的抵制,坚持不过一个打折季。”
历史提醒我们,如果消费行为被对方视作“无所谓”,短期享受便利、长期可能就变成战略被动,手里的钱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巧可以支撑国家利益,用得不当可能反过来伤自己。
给出的理由如出一辙
最后这一笔账其实关乎文化认知和责任意识,为什么在国家利益被挑战的时候,还有那么多人选择“用脚投票”,继续去日本?
他们给出的理由几乎如出一辙,有人说,“政治是政治,旅行是旅行,互不相干”,这是典型的“政治无关论”,他们试图把个人快乐和国家立场隔开,仿佛这样就能安心。
还有人说,“机票酒店都订好了,退掉太麻烦,会损失钱”,这是“个人便利论”,把个人利益摆在国家大局之前。
更有人说,“日本政府不好,但日本民众友好”,这是“政府民间分离论”,善良却有点天真,把民众幻想成可以单独存在的“安全岛”。
这些心态背后其实有文化因素作支撑,很多年轻人从小就看日本动漫、玩日本游戏、追日本影视作品,对日本有一种天然的好感,好像自带一层柔和的“滤镜”。
这种文化上的亲近感,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磨平历史伤痕,让人们对中日现实关系的复杂性没那么敏感,他们容易把对方民众和政府分开看,一头扎进自个儿脑补的 “民间友好” 幻想里。
问题是,当日本政客明目张胆地挑衅你的国家底线,当日媒把你的善意当作宣传工具,这种单方面的“友好”就显得格外脆弱,甚至有害。
真正的友好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公平对话上的,而不是一方挑衅,另一方还在送温暖,说到底这反映了“精致利己主义”在作祟,个人自由固然重要,但自由不是无限的。
当你的行为可能损害国家外交筹码、增加同胞安全风险,甚至间接助长对手嚣张气焰时,这种所谓自由,其实变成了对集体责任的漠视,旅行可以愉快,但不能盲目,更不能忘记历史和现实的教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