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言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中医经典理论为冬病夏治奠定了核心根基。如今,随着空调普及、饮食寒凉等现代生活习惯改变,传统冬病夏治理念升级为 “护阳、祛湿、辨证调养” 的新范式 —— 既延续 “借夏阳之盛祛冬寒之积” 的古智慧,又针对现代健康痛点给出精准解决方案。施宣赫老师强调:“夏季养生不是单纯防暑,而是‘护阳避寒双兼顾’,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冬病夏治,为秋冬健康筑牢根基。”

一、核心理论:冬病夏治的中医逻辑
冬病夏治的本质是 “顺势而为、扶正祛邪”,其理论支撑源于中医整体观与辨证思想:
天人相应,借势养阳:夏季阳气最盛,人体毛孔舒张、气血通畅,此时温阳散寒,药物与经络刺激更易起效,能从根源弥补阳气不足,减少冬季阳虚类疾病发作。
冬病本质,多为虚寒:冬季高发的慢性咳喘、关节冷痛、痛经、脾胃虚寒等 “冬病”,核心病机是阳气亏虚、寒湿内伏,夏季正是驱寒除湿的黄金窗口期。
现代新问题,需新应对:空调 “贼风”、冰镇饮食、熬夜耗阳等现代习惯,加剧了 “外热内寒” 体质,夏季养生需兼顾 “防暑” 与 “护阳”,形成适配当下的调养逻辑。
二、养生新范式:3 大核心行动,护阳避寒不跑偏
1. 避寒护阳:阻断现代 “寒邪入侵”
夏季阳气浮于体表,脏腑相对虚寒,寒邪易乘虚而入,新范式首重 “主动避寒”:
空调房守护 5 大要塞:后颈(大椎穴)、腰腹(神阙穴、命门穴)、膝盖、脚踝,佩戴薄披肩、穿高腰裤、着薄袜,避免冷风直吹。

温度与通风把控:空调设为 26-28℃,室内外温差不超 7℃,每 2-3 小时开窗通风 10 分钟,保持空气流通。
摒弃寒凉习惯:少喝冰镇饮料、少吃生冷瓜果,晨起可饮姜枣茶温养脾胃,烹饪时加生姜、茴香等温性调料中和寒性。
2. 辨证调护:食疗 + 经络,精准养阳祛湿
施宣赫老师提醒:“夏季养生最怕‘一刀切’,只有辨证施策,才能让养阳祛湿更高效。” 以下针对 4 种常见体质,给出具体调护方案:
(1)辨证食疗方(直接收藏使用)
阳虚体质:核心问题是阳气不足、畏寒怕冷。推荐姜枣桂圆茶,做法是生姜 3 片 + 红枣 5 颗 + 桂圆 3 颗,煮水 15 分钟温服,适用于手脚冰凉、关节冷痛、冬季易感冒的人群。
气虚体质:核心问题是气阴两虚、易疲劳。推荐黄芪麦冬茶,做法是黄芪 10g + 麦冬 10g + 甘草 3g,沸水冲泡代茶饮,适用于自汗乏力、气短懒言、反复感冒的人群。
痰湿体质:核心问题是脾胃虚弱、湿气内停。推荐薏米赤小豆粥,做法是薏米 30g + 赤小豆 20g + 大米 50g 煮粥食用,适用于身体困重、舌苔厚腻、大便黏滞的人群。
阴虚体质:核心问题是阴液不足、易上火。推荐百合银耳羹,做法是百合 15g + 银耳 10g + 冰糖少许,慢炖 1 小时,适用于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失眠多梦的人群。
(2)经络养护 3 大关键穴(每天 5 分钟,激活阳气)
大椎穴:颈后凸起处,按揉或艾灸 5 分钟,温阳散寒,缓解肩颈僵硬、预防感冒。
关元穴:肚脐下 4 指,艾灸 10 分钟(每周 2-3 次),温补元气,改善脾胃虚寒、宫寒痛经。
足三里穴:膝盖下 3 横指胫骨外侧,按揉 5 分钟,健脾益气,增强体质、促进消化。
3. 起居调摄:顺时养阳,契合 “夏长” 之道
作息遵循 “夜卧早起”:晚不超过 23 点入睡,晨 5-6 点起床,午后 11-13 点心经当令时,小憩 20-30 分钟养心阴。
运动 “微汗为度”: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温和运动,避免大汗淋漓耗伤气阴,运动后忌立即冲冷水澡。

情志 “静心安神”:夏季心火易旺,通过听舒缓音乐、冥想等方式调畅情志,“心静自然凉” 可减少暑热扰动心神。
三、冬病夏治重点:三伏贴使用干货
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的经典手段,新范式强调 “辨证贴敷、科学操作”:
适用人群: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关节冷痛、宫寒痛经等阳虚、气虚体质者,3 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均可适用。
核心穴位:呼吸系统疾病选肺俞、膻中穴;消化疾病选中脘、足三里;关节痛选阿是穴、阳陵泉。
注意事项:贴敷后 24 小时内忌生冷、辛辣食物;皮肤出现轻微潮红瘙痒为正常反应,若起水泡需立即取下并就医;阴虚火旺、急性炎症期患者忌用。
四、4 大认知误区澄清,避免养生白费功
误区 1:夏天只能清热,不能温补?错!夏季 “外热内寒”,适度温补能护脾阳、驱寒湿,是冬病夏治的关键,并非所有人体质都需清热。
误区 2:三伏贴人人能贴?错!阴虚火旺(口干盗汗)、皮肤破损、急性传染病患者忌用,需经中医师辨证后使用。
误区 3:出汗越多越好?错!“使气得泄” 并非大汗淋漓,微汗即可排出代谢废物,大汗会导致气阴两虚,反而损伤阳气。
误区 4:夏季不用养阳,防暑就行?错!夏季阳气易耗,若过度贪凉伤阳,冬季易引发咳喘、关节痛等旧疾,护阳比防暑更重要。
五、核心干货总结(直接收藏备用)
养生原则:春夏养阳,以热制热,避寒不贪凉;
核心动作:空调房护颈背腰腹膝,温茶代冷饮,睡前温水泡脚(加艾叶更佳);
辨证关键:阳虚温阳、气虚补气、痰湿祛湿、阴虚滋阴,不盲目跟风;
长远价值:夏季养阳是冬季健康的基础,冬病夏治重在 “治未病”,坚持 1 个夏季,秋冬少犯旧疾。
夏季是身体 “充电” 的黄金期,遵循中医新范式的养阳、祛湿、辨证之道,既能安然避暑,又能借助自然阳气驱散陈年寒湿。这份实用指南建议分享给家人一同践行,让传统中医智慧守护全家安康。
【声明】本文为中医养生科普内容,不构成诊疗建议。三伏贴贴敷、穴位操作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个体体质不同,调理方案需灵活调整,若有持续不适,及时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