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宏大战略中,红色旅游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正成为农文旅融合的重要引擎。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纪念地,通过创新研学活动带动周边民宿与农家乐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红色文化动力,形成了“文化传承—产业带动—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一、红色研学:激活文化传承的“基因密码”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2.5万余名红军英烈长眠于此,成为红色教育的鲜活教材。近年来,陵园通过设计“为五角星描红”“重走长征路”等沉浸式研学活动,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可感可及的精神体验。例如,通江县李先念红军小学的少先队员定期为烈士墓碑描红,在互动中传承革命精神。这种“知行合一”的研学模式,让红色教育从“知识灌输”升华为“实践感知”,年均吸引超3.2万名青少年参与,成为全国研学实践教育的热门目的地。
二、产业联动:打造“红色+旅游”的融合生态
红色研学活动的兴起,直接带动了周边民宿与农家乐的蓬勃发展。王坪村依托陵园资源,兴办27家农家乐和15家特色小商品店,开发出“红色民宿”“红军餐”等特色产品。例如,“又一村”农家乐通过提供研学团队餐饮服务,年接待游客量显著增长,户均增收超2万元。同时,村内还推出蓝莓采摘节、农耕文化体验等农旅融合项目,形成“红色研学+生态农业”的复合业态,2024年旅游综合收入达700余万元。
三、全域协同:构建“以点带面”的发展格局
红色旅游的辐射效应推动区域资源整合。巴中市以陵园为核心,串联恩阳古镇、南龛石窟等节点,打造“红色旅游+文化体验+科普研学”精品线路,通过巴南高铁、米仓大道等交通网络实现全域联动。例如,恩阳区依托研学经济,2024年接待游客805万人次,综合收入67.64亿元,形成“研学引流—消费转化—产业延伸”的闭环。此外,当地还开发蓝印花布、叶脉书签等文创产品,推动“研学+非遗”“研学+民宿”等新业态,进一步放大融合效应。
四、可持续发展:守护红色根脉的“生态底色”
红色旅游的繁荣离不开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保障。巴中市出台《巴中市红军文物保护条例》,通过三维扫描技术为古建筑建档,组建“红军文物守护队”开展日常巡查,确保红色资源永续利用。同时,研学活动注重环境教育,如“重走长征路”项目融入生态保护理念,让游客在体验中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结语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的实践表明,红色旅游通过文化赋能、产业联动与生态保护,实现了从“革命圣地”到“振兴引擎”的跨越。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红色+”模式,推动科技赋能(如VR还原历史场景)、拓展国际合作,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