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起床犯困以为只是没睡好
蹲下站起就眼前发黑
这些“小毛病”可能是血液黏稠的
“警报”
哪些习惯可能会让血液越来越“黏”?
如何预防和减轻相关症状?
5招帮你改善↓↓
什么是血液黏稠?
血液黏稠属于血液流变学的范畴,描述的是血液的“浓稠度”和“流动性”,指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增多,导致血流阻力增加、血液流速变慢。
有专家曾用“水溶液”比喻这一过程:一杯溶解了多种物质的水,当其中任何一种溶质增加,或者水分减少,都会导致溶液浓度升高,变得更“稠”。

同理,对于血液而言,红细胞变形与聚集、血小板数量增多、血浆中的一些蛋白成分增加、血脂升高(特别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多),以及身体水分不足(脱水)等,都可能让血液变黏稠。
血液黏稠度增高,最先影响的是毛细血管,会使其氧气与营养输送受阻。组织细胞若长期处于缺氧、缺血状态,将导致功能受损乃至凋亡。
黏稠的血液还会加剧与血管壁的摩擦,加速血管内壁老化与损伤,并引发炎症反应。这种损伤为胆固醇的沉积创造了条件,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一旦破裂,便会激活凝血系统,最终可能形成血栓,诱发心梗、脑梗等严重疾病。
换句话说,血液黏稠是引发血管斑块、血栓乃至心梗、脑梗等一系列致命病变的重要开端。
这些不经意的小习惯
可能会让血液越来越“黏”
对大多数人而言,若单次体检发现血液黏稠度偏高,无需过度焦虑。人体自身具备强大的调节机制,能够维持血液内环境的动态平衡。
对于中老年人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则需保持警惕,尤其在冬季。因为低温会使血管收缩,再加上血液黏稠,会显著加重心脑负担,心梗、脑梗的发生风险会随之升高。
如果你长期有以下习惯
血液黏稠可能会“找上门”↓↓
01
食用含有大量脂肪的食物
比如肥肉、油炸食品及过量烹饪用油,这些脂肪摄入过多,在体内代谢异常,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
02
食用含有大量糖分的食物
比如烘焙产品和果汁饮料等,这些糖分会进入血液,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
03
压力过大或缺乏运动时
运动不足会导致脂肪无法及时代谢,血糖、胆固醇在血液中堆积;压力过大则会升高皮质醇,抑制脂类代谢,进一步加重血液黏稠。
04
抽烟饮酒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收缩血管、促进血小板聚集;酒精会升高甘油三酯水平,在双重作用下加速血液变黏。
05
剧烈运动等导致身体脱水
大量出汗(如剧烈运动后)或发烧导致体液流失,血液水分减少,溶质浓度升高,黏稠度随之增加。
医生提示:
如果你经常出现晨起头昏、容易嗜睡、下蹲时胸闷、劳动后嘴唇发紫、阵发性视力模糊等症状,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要注意血液黏稠度,千万不要忽视。
5招帮你预防、改善血液浓稠

1
及时补水
20℃~25℃的白开水比较合适,要小口慢慢喝。最佳补水时间为晨起空腹、三餐前一个小时及睡前(避免睡前立即大量饮水影响睡眠),每次150~200毫升,睡前补水建议100毫升左右。
2
戒烟限酒
香烟中的各种毒性物质能破坏血管内皮功能,增加血小板聚集,加速红细胞凋亡;大量饮酒也会加重心脑血管缺血、缺氧症状。
3
经常锻炼
爬山、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都可以促进脂代谢。另外,运动还可以使血液的流动速度变快,加快身体代谢,防止血液黏稠。建议每周3~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每次半小时到一小时。简单易学的活血操,一起试试吧
4
学会“挑食”
动物内脏含有大量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会加重血液黏稠度。推荐的食物有黑木耳、洋葱、香菇。黑木耳含胶质,可吸附血液中多余杂质;洋葱含硫化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香菇含香菇嘌呤,有助于降低胆固醇。
此外,蔬菜、瓜果等除了含有大量水分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及粗纤维。维生素C有助降血脂,粗纤维能起到阻止胆固醇吸收的作用,有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
5
学会减压
中青年人血液黏稠往往与情绪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经常熬夜、睡眠质量差有关。建议放松心情、疏解压力、规律作息、保证睡眠。
上一篇:浙江温岭小箬,中国版的“五渔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