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当前,
警惕“病从口入”!
食源性疾病(俗称食物中毒)
正潜伏在日常饮食环节中,
稍有不慎便可能
引发呕吐、腹泻等
健康危机。
掌握科学预防知识,
是守护您和家人“舌尖上安全”的
关键第一步。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俗称“食物中毒”,是指通过摄入被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化学物质污染的食物或水而引起的疾病。

常见类型包括:
细菌性: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
病毒性:如诺如病毒、甲型肝炎病毒;
寄生虫性:如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
化学性:如农药残留、亚硝酸盐、重金属污染。

典型症状: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发热、头痛、乏力;
严重时可能出现脱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
食品安全五要点(WHO推荐)
✅ 保持清洁:
饭前便后、处理食物前用肥皂洗手;
砧板、刀具、餐具用后及时清洗消毒。
✅ 生熟分开:
生肉、海鲜与熟食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冰箱内分层存放(熟食在上,生食在下)。
✅ 烧熟煮透:
肉类、蛋类、海鲜彻底加热(中心温度≥70℃);
剩菜重新加热至沸腾。
✅ 安全储存:
易腐食品冷藏≤4℃,冷冻≤-18℃;
熟食室温存放不超过2小时(夏季不超过1小时)。
✅ 使用安全原料:
购买新鲜、来源可靠的食品;不食用变质、过期或来源不明的食物。

如果不小心中毒了,怎么办?
轻度症状(如腹泻、呕吐):
多喝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
清淡饮食,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
严重症状(如高烧、血便、意识模糊):
立即就医!
保留可疑食物样本,供医生和疾控部门检测。
集体中毒(如家庭或聚餐后多人发病):
及时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
健康饮食小贴士
均衡膳食:多吃新鲜蔬果、全谷物,适量摄入优质蛋白
合理烹饪:少油少盐,减少烧烤、腌制食品
下一篇:你根本不懂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