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 /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医学人文分会会长崔海燕教授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袁月
编辑 | 吴施楠
在高德美GAIN China2025大会上,搜狐健康聆听到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医学人文分会会长崔海燕教授的主题演讲《美学无界引领产学研未来》,并在会后专访到崔海燕教授。崔海燕教授分享了他的团队刚刚荣获第三届中国整形外科创新转化大赛全国总分第二名(二等奖)的喜悦,并告诉搜狐健康,医疗美容学科的发展,正逐步摆脱过去浮躁、花哨的状态,向更加专业、科学、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高等级医院向“科研与转化驱动”转变,是趋势,是顺势而为,必将前途无量。
近年来,随着监管趋严、消费者辨知能力提升,医美行业经历了泡沫期。很多误以为可以“赚快钱”的投资者,进入行业后才发现医美并不是一个“快钱行业”,而是专业度极高的长期行业。随着泡沫逐渐退出,“规范化时代”的到来,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础。崔海燕教授预测,2026 年可能就是行业的“并购、整合元年”。“那些无法坚持、没有竞争力的机构,可能会被收购或淘汰,这是行业自然规律。未来行业将从同质化、低水平竞争,走向规范化、集约化与资本化。规范化是资本化的前提。如果行业不规范,就没有资本愿意进入,行业规模也无法扩大。一旦规范化进入资本化阶段,行业透明度提升,治理水平也更高,才更容易被社会与政府正视。”
“无界亦有界”,首先是对原则性的坚持。所谓 push the boundaries,是探索或突破边界,也必须在尊重国家法律法规和伦理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如果连伦理都不遵守,还打着旗号去欺骗求美者,那是极其可怕的事情。缺乏能力、缺乏道德约束、缺乏法规约束,非常危险。
高德美GAIN China2025大会提出“Pushing the Boundaries”的主题,是在思考整个医美行业的现状,是一种基于深入思考后提出的方向与建议。所谓的“突破边界”,医学美容正在从过去的粗放式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也就是医学美容 2.0 时代。崔海燕教授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我们希望让整个行业慢慢走向‘被尊重’的轨道。”崔海燕教授说,今年有声音提出要按公立医院的标准重新管理,把原来过度市场化、乱开分院的部分收回来。这就是前瞻性认知的重要性。如果只停留在“多做手术、多开分院”的思路,最终很难带领学科走向高质量发展。
常言道,提出问题不难,分析问题有一定难度,但最难能可贵的一定是拿出有效解决方案的实践者。
据搜狐健康了解,在第三届中国整形外科创新转化大赛全国总决赛上,崔海燕教授团队凭借其前沿创新项目 “一种新型交联剂、透明质酸软组织填充剂的研发与转化”,在总决赛中获得89.7分,以0.1分之差荣获全国总决赛第二名。专家评审团认为,崔海燕教授团队项目直面医学美容中主要材料传统透明质酸填充剂中交联剂的可能残存毒性和溶胀性,以及生物刺激性微球材料栓塞后无法降解等临床痛点问题,通过五步合成法制备新型交联剂及透明质酸凝胶,实现即刻填充、安全可逆、长效刺激的三重功能于一体,并已申请国家专利,这是填充剂领域的重要突破。
多年来,正是在崔海燕教授的领导下,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已形成“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而此次获奖,仅是在此创新学科体系支撑下的实践成果之一。
医——从临床发现问题,推动科研转化。团队依托附属同济医院整形美容外科的完整临床服务体系,全面开展门急诊与住院诊疗工作,年门急诊量超过1.1万人次,服务范围覆盖微创美容、激光美容、抗衰老、并发症诊疗与救治、颅颌面整复、瘢痕综合治疗、血管瘤以及各类畸形矫正等专业门诊。这些临床平台不仅为团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新的临床问题、凝练科研思路提供了源头活水,也为新技术、新材料的临床应用与效果验证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医疗场景。通过临床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团队有效推动科研成果朝着高效、安全、适于临床推广的方向转化,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高质量衔接。
教——多层次人才培养,传承专业理念。在教学方面,科室承担了同济大学本科选修课、研究生教学与继续教育培训等多层次教育任务。团队目前有在站博士后4位,在读博士8位、硕士8位,其中9位为国际留学生,分别来自巴基斯坦、巴西、泰国、韩国、乌克兰、柬埔寨等国家,承担同济大学博士全英文选修课“Plastic Surgery and Arts Humanities”;本科生选修课“东方微创美容医学”,致力于培养具有临床思维、教学思维、科研思维、国际化视野和人文关怀精神的新一代整形外科专业人才。
研——聚焦前沿探索,持续产出成果。同济大学整形美容医学研究所自2024年5月成立以来,已成为团队的核心研发基地;另于2025年获批崔海燕教授工作室暨“医美教育及创新材料转化”工作室,该工作室致力于培养兼具科研能力与产业视野的卓越工程人才,直接将实验室的创新理念导向产业化路径。
目前同济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同济大学医学院整形美容医学研究所承担着包括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子课题、多项国际横向课题以及28项国家临床试验(GCP)项目,近五年合同经费约2500万元。团队累计在2021-2025年间发表了60余篇SCI论文,仅2025年已发表22篇,并有6项专利在申请及转化中,其中“基于新型交联剂的透明质酸软组织填充剂项目”受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邀请商讨转化事宜。在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同济大学医学院整形美容医学研究所持续拓展国际视野:目前已与美国国家整形美容协会(ASAPS)签订谅解备忘录(MoU),与欧洲皮肤美容协会及国际整形美容暨皮肤抗衰老医学研究大会(IMCAS)建立战略合作。将持续深化与全球顶尖机构的科研协作与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科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
团队“医、教、研”学科体系的迅速建立离不开对学科发展趋势的判断,也离不开团队对每一个成员个人发展的守护指引。崔海燕教授告诉搜狐健康:“尊重医生,本质上是尊重生命。理想状态下,好的医生不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怎么多赚钱’上,而应专注于医学本身。但医生同时也是社会的一员,不能因为职业特殊性就把自己完全抽离于社会责任之外。”
“未来整形外科的发展,一定不会和医生个人发展脱钩。整个行业不能长期停留在‘同质化竞争’层面。弱化大手术,向微创和无创发展;高等级医院向‘科研与转化驱动’转变,是必然趋势。”崔海燕教授谈了他的三点判断:
第一, 要看清趋势,顺势而为。过去有很多修复重建类手术,比如劳保不完善导致的工伤、烧伤、电击伤、坠入钢水、高速车祸、多发骨折、大片创面等。现在劳动保护做得好,烧伤、严重工伤、先天畸形发病都有明显下降,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手术量。修复重建类手术量下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 对于高等级医院,国家已经明确要求要做“临床转化”和“科研转化”。崔海燕教授团队目前承担了二十多项国家 GCP 临床试验,积极申请推进多项专利进行转化。团队不仅参与GCP项目,还在其中部分项目中担任组长单位,协和医院、北大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武汉同济、复旦系统等都是协作中心。
第三, 学科建设必须以“人”和“团队”为核心。先要有人才,然后要有团队,再有平台。作为学科带头人,要对团队有责任感,要主动去为团队成员创造发展空间,而不是把团队成员推到简单粗糙的市场竞争中。临床收入是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崔海燕教授很清楚未来真正的增长点在科研与转化,他会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这里。
基于这种判断,崔海燕教授推动成立了同济大学整形医学研究所,搭建研究所平台,承接各类科研项目。研究所和多个国际权威机构建立合作,比如美国国家整形美容协会(ASAPS)、欧洲皮肤美容协会、IMCAS 等。“很多合作不是和国家层面的机构签,而是直接和我们的研究所签,这样我们的学生就有了更多走向国际的机会。”崔海燕教授说。
同时,崔海燕教授还去“打擂台”。同济大学新成立了“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很多人觉得这和医生无关,但崔海燕教授认为这是未来趋势,所以主动报名参评。崔海燕教授告诉搜狐健康,他们还在临港设立了工作室和实验室,安排博士、硕士在那里做跨学科研究,未来可以吸纳材料、工程背景的学生加入团队,去践行“跨界”。
崔海燕教授坚持认为,从长远看优秀的医院应该是“研发与转化驱动”的。这样的医院,不需要通过单纯增加患者数量来维持收入,而是依托科研能力、社会合作和资本支持,体面、专业地运作。“这不仅是收入结构的问题,更是发展模式的选择。”崔海燕教授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