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提到徐文荣,许多普通百姓可能感到困惑,不知道他究竟是谁。然而,一提到中国的“好莱坞”——横店影视城,那便是家喻户晓了。从本质上讲,横店影视城并不能算作真正的中华文化遗产,甚至连华夏文化的基本要素也不具备。这不禁引出了今天的话题:徐文荣想要复刻圆明园,这个想法本身就充满了噱头,背后实际上是希望通过这项项目来收回先前的300亿投资。毕竟,一旦这个项目完成后,它就会被定为最高档次的旅游景区,文化的深度和底蕴与此无关。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国家当初没有恢复圆明园的原貌,绝非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而是因为选择保留圆明园被焚毁后的原貌,目的是为了提醒国人勿忘国耻。然而,随着暴发户徐文荣的登场,他提出要在圆明园的旧址上修复圆明园的辉煌,这让政府陷入了两难境地。究竟是不能理解国家当时的历史意图,还是纯粹为炫耀财富呢?因此,徐文荣选择了另辟蹊径,决定在异地复制圆明园。这一举措让政府不得不做出妥协,因为他并没有破坏圆明园的旧址。于是,相关的审批迅速通过,工程也即将启动。
二、圆明园的历史背景
圆明园,作为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享有“万园之园”的美誉,虽然这一说法有些夸张,但从某种角度来说,圆明园的确由三个园林组成。每个园林都具备不同的风貌,因此圆明园被誉为清朝的“夏宫”,意即清廷用它作为度夏的地方。圆明园的景点众多,最著名的便是四十景,其中以绮春园、西洋楼和长春园三大板块最具代表性。实际上,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予他四子雍正的,这无疑也是一项珍贵的遗产。
雍正即位后,立即着手对圆明园进行扩建,这种迅速且果断的作风,正是雍正王朝的特征。然而,雍正用大量的银两来扩建一个皇家园林,这与他平日里“勤政廉洁”的形象有些不符。事实上,清朝宣扬雍正清正廉洁的形象,只是一种道德宣传,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政治包装。
圆明园的建设始于雍正时期,整体占地面积接近3000亩,园内楼阁、亭台、回廊、曲桥等相映成趣,假山、湖泊环绕,河流蜿蜒,形成了一片如诗如画的景象。令人唏嘘的是,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至今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痛点。
至于为何第二次鸦片战争会波及圆明园,有一种说法曾指责英法联军为了争夺一位“妓女”而烧毁圆明园,但这一说法早已被证实为无稽之谈。历史的真相是,英法联军以军事威胁逼迫清朝政府签署了诸如《天津条约》和《南京条约》这样的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一切的根源,也许在于清朝当时的衰弱。
三、徐文荣的复刻计划
徐文荣的复刻圆明园计划,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商业行为,而非文化传承。所谓的“爱国情怀”,在这种情形下无非是后来加上的一个包装。徐文荣并非文化名人,而是一个地道的农家出身商人。其实,徐文荣的第一桶金来自非常朴素的事业——挑大粪。早年,他凭借这个独特的经营方式,获得了不少财富,并开始在农村合作社推行物物交换,将粪便换取粮食,堪称农村经济模式的开创者。
后来,徐文荣开始在横店投资设立缫丝厂,逐渐扩大了他的商业版图。随着时间的推移,徐文荣的眼光转向了影视产业,并以其家乡横店为基地,打造了影视城。最初,导演谢晋对这个粗糙的影视城并不看好,但当谢晋真正亲自到访横店时,却发现这里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尽管当时的横店影视城还比较简陋,但对于拍摄如《鸦片战争》这类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来说,已经相当合适。从这一点来看,徐文荣打造影视城的初衷完全是商业性的,他并没有以文化传承为首要目标。后来,徐文荣借机进一步拓展,建造了大量的复制版江南水镇。可以说,文化传承在他眼里并不重要,商业化才是他关注的重点。
四、文化与商业的矛盾
从本质上看,文化并不是通过复制就能够延续的。徐文荣的横店影视城,虽然看似集合了众多文化元素,但它的存在更像是一种商业化的产品,而非真正的文化遗产。而当徐文荣提出要复刻圆明园时,他实际上是在挑战历史文化的原貌。若我们将秦始皇的灵柩挪到江南或山东,这种行为将被认为是对历史的亵渎——因为它脱离了历史的背景,根本无法传达任何真正的文化意义。
同样的道理,圆明园的水系、假山、风景等,都是精心设计和人工雕琢的。这些虚拟的景观如今被复制,不仅无法传承历史文化,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亵渎了它。因此,徐文荣的复刻圆明园,更像是一种商业操作,甚至可以说,它与文化遗产的意义背道而驰。
最终,徐文荣的“圆明园新园”建成后,被贴上了5A级景区的标签。这个景区的存在,并不是为了纪念历史的痛苦,而是为商业盈利而存在。虽然这个复制的圆明园可能会吸引游客,但它与真正的历史文化传承没有任何关系,甚至不能算作一种“爱国行为”。如果说这项工程有什么意义的话,那就是它为拍摄相关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提供了场景,也带来了商业利润。
总结来说,徐文荣复刻圆明园的行为,从根本上来看,更像是为了个人利益和商业目标而进行的操作,无法与真正的历史文化传承相提并论。在这种情境下,将这一行为赋予“爱国”或者“文化传承”的标签,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