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港股新股市场表现亮眼,港交所以同比近700%的融资额增速问鼎全球IPO市场榜首。截至上半年,已有44家新股在港上市,已经在香港递交上市申请的企业超过200家,涵盖新能源、生物科技、消费电子等新经济领域。港股为何能爆发出如此强劲的动力?赴港上市热潮,是昙花一现还是繁花再现?
并非短期反弹
“港交所上半年IPO融资额重回全球第一,本质是政策改革、市场结构与资本流动的共振,并非短期反弹。”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他将此次港股重返C位的底层逻辑,归纳为“制度创新—政策协同—资本回流”的三重共振模型。制度端,港交所上线“科企专线”,将特专科技公司IPO审批周期从平均120天压缩至30天,允许未盈利、同股不同权架构、VIE模式企业直接募资。“制度层面的系统性优化,显著提升了港股市场对新经济企业的包容性与吸引力。”田利辉说。
政策端,内地香港双轮驱动,内地“五项对港合作措施”大大简化A股企业境外上市流程,“A+H”上市模式持续加温,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30余家蓝筹股登陆港股,数量超去年全年。宁德时代的案例极具说服力:2月递表、5月挂牌,全程仅耗时约100天,效率远超A股。在田利辉看来,政策层面的深度协同,打通了内地优质企业赴港融资的“任督二脉”,为港股注入了强大的源头活水。
资金端,今年上半年,南向资金净流入7259亿港元,成为港股坚实的“托底”力量;外资对港股的参与度显著提升,外资持股占比升至49%,形成“内资搭台、外资唱戏”的流动性螺旋。
“市场流动性和估值的改善也是其关键因素。”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补充道,港股的市场流动性显著增强,日成交额超过2400亿港元,同比增长82%以上,“A+H”溢价的收窄,大幅提升了港股作为国际化融资平台的内在价值。随着A股上市的节奏放缓,叠加市场对美联储、欧央行降息预期的不断升温,全球资本正重新审视并加速涌入估值更具吸引力的港股市场,科技、消费类板块尤其受到青睐。
刘英特别强调了海南自贸港与港交所的联动效应:“海南自贸港与港交所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关系,海南自贸港的政策红利将吸引大量外资与外企进驻,带动离岸金融业务的蓬勃发展,这无疑将为港交所带来持续的增量利好。”
“新股首日不败”的延续和散户动辄千倍超额认购的盛况,彰显市场热情,但也需理性审视。田利辉指出,若美联储加息重启或A股注册制全面推行分流优质企业,港股需防范“虹吸效应”消退。此外,散户千倍超额认购反映投机情绪浓厚,需警惕估值泡沫风险。”
为何选择香港?
面对全球各大证券交易所的激烈竞争,企业为何纷纷锚定香港?
“港交所坐拥‘家门口的国际市场’的独特地位,兼具国际化的专业高度与本土化的制度灵活性。”刘英一语道破核心。
国际货币体系正经历1973年以来最深刻重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2024年底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已跌至57.8%,创1994年以来新低。进入2025年,美元颓势不减,上半年美元指数累计暴跌11.8%,美国总统特朗普重新提出的激进关税政策更引发单日7%的巨震。过度依赖单一、波动加剧的美元体系,其战略风险已被全球资本深刻认知。
而香港凭借普通法系的法治基石、自由开放的资金流动环境以及背靠祖国的强大后盾,正崛起为全球资本寻求安全与收益平衡的关键节点。一个标志性事件是2025年3月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修订案的冲击:该法案严苛的审计底稿提交要求,直接促使蔚来汽车等中概股紧急启动港股上市程序以规避退市风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香港证监会与中国证监会早已达成全面的审计监管合作协议,消除了中资企业在港上市的合规障碍。这种制度层面的确定性,在动荡时期显得弥足珍贵。
田利辉指出,制度层面,VIE架构、同股不同权、第二上市“快速通道”为科技企业量身定制,也为中概股回归提供了制度保障。审批流程的优化,降低H股占比的要求,降低了内地企业上市的门槛。市场层面,港股再融资规模已连续三年超IPO规模,企业上市后可立即通过增发、可转债“补血”,这种持续的融资能力,对于高成长性、高研发投入的科技企业至关重要,其效率显著优于受监管和流程制约较多的美股与A股市场。估值层面,当前恒生科技指数的前瞻市盈率约为22倍,尚不足纳斯达克指数同类估值的一半。这种显著的“估值洼地”效应,叠加日益增强的市场流动性,形成了对全球投资者,尤其是寻求增长与价值平衡的长期资本的双重吸引力。政策层面,中央政府坚定不移地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并在国家整体金融开放战略中赋予其独特且重要的角色。这种差异化的定位和高层级的政策保障,为港股市场的长期繁荣稳定提供了最根本的底气。
“当美股监管环境日趋严苛复杂,而A股尚未完全接纳同股不同权时,港股凭借其成熟的国际化规则和背靠祖国的地缘优势,自然成为企业进行国际化资本布局的‘最优解’。”田利辉总结道。
政策、服务、生态的“三维升级”
港交所从“中国离岸门户”迈向“亚洲科技融资中枢”,关键是什么?专家们强调了政策保障与服务升级两大维度的持续发力。
刘英强调,政策保障需多措并举,一是持续优化A股二次上市的审批流程,巩固效率优势;二是积极扩展“互联互通”机制覆盖的产品范围,将REITs、衍生品等纳入南向通,丰富投资选择;三是争取中央政策支持,探索试点“新股通”机制,允许符合资格的境内投资者通过便利渠道直接参与港股IPO认购;四是同步提高ESG信息披露的强制性与标准要求,与国际领先实践接轨,吸引主权基金与养老金长线资金;五是加强国际协作,明确自身在全球金融生态中的独特定位,布局差异化竞争策略,避免与其他交易所的同质化竞争。
服务升级方面,田利辉建议由港交所牵头,以区块链为底座构建“上市服务一体化平台”,集成法律合规工具包、ESG披露系统与智能撮合功能,彻底打通投行、律所、会计师、交易所数据链,实现从架构重组到发行定价的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降低企业上市成本,提升市场运行效率。与此同时,同步强化监管与风险管控,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更敏锐的市场异常交易监测系统、更高效的发行审核辅助系统以及更强大的反洗钱、反欺诈风控体系,加强风险管理和合规体系的建设。
2025年8月实施的《稳定币条例》具有象征意义——当美国试图通过立法巩固美元霸权时,香港选择“创新包容与风险防控并重”的第三条道路。该条例为加密资产领域重要的支付工具——稳定币,提供清晰的监管框架,在鼓励金融科技创新与保障投资者权益、维护金融稳定之间寻求精巧平衡。这恰是香港金融哲学的缩影:在自由与秩序间寻找动态平衡。
从1938年“联和行”以茶叶贸易突破战时封锁,到2025年港交所以制度创新应对大国博弈下的金融围堵,香港这座传奇城市始终展现出在逆境中开创新局的非凡能力。当美元信用因内外部压力持续受损,全球资本在动荡中急切寻找通往新经济的可靠航路时,香港凭借其深厚的法治基础、高水平的专业服务、持续的制度优化以及背靠祖国的独特优势,正在积极构建一个稳健高效、面向全球资本的国际金融中心。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港交所2025年上半年问鼎全球IPO融资额榜首,正是其整体战略转型取得成效的生动体现,更标志着香港在全球金融格局中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篇章。香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成效,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繁荣与地位,更将对整个亚洲乃至全球创新资本的配置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王金臣 实习生 王思奕
责编:张利娟
编审:赵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