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史诗级“催生”终于来了
创始人
2025-08-05 11:03:17
0

请你提供具体的相关内容呀,没有具体信息我没法准确进行描述呢。比如是关于什么的“催生”,有哪些背景、情节等,这样我才能写出更有针对性的 200 字内容呢。


最近国家憋了个大招,简单粗暴——直接撒钱催生!


不管一胎二胎三胎,只要是2022年1月1日以后生的娃,每年能领3600块补贴,一直领到3岁。


过去三年我国出生人口分别是956万、902万、954万,预计将惠及2800万个家庭,财政每年为此要拿出1000亿。其实在此之前,很多地方已经陆续推出了针对本地的育儿补贴政策。



此次中央与地方财政联手,为“催生”投入的补贴总量堪称“天量”。


这不仅是国家层面首次面向普通居民大规模发放现金补贴,更是破天荒地用“真金白银”直接补贴生育行为。


对于一个拥有超过14亿人口的大国,其释放的政策信号意义重大,不容忽视。


无独有偶,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举措,“12年免费教育”的愿景正在走近。


又是发钱又是搞免费教育,国家这波“催生套餐”下的血本,核心目标只有一个:让大家伙儿愿意生、生得起,为将来攒点人力资本。


每月补300,依然杯水车薪


咱先算笔实在账。按过去三年平均每年生937万个娃算,每个娃一年3600元,国家一年得掏337亿。


而2024年,中国GDP为1349084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育儿补贴这一项的支出就占据GDP的0.025%,绝对堪称一笔天量的,史诗级的投入。


但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这笔补贴的边际效应似乎又微乎其微。


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测算,2024年中国家庭平均收入约为10.8万元。这3600元的育儿补贴只占家庭年平均收入的3.33%,摊到每月仅300元。


300元是个什么概念?有娃的家长都知道,它甚至无法覆盖一个婴儿每月基础的奶粉与纸尿裤支出。


这还只是“前菜”,等娃过了三岁,那才叫“吞金兽”正式上线:幼儿园、兴趣班、补习班、看病买药……哪样不是碎钞机?更别提为了娃上学,多少人砸锅卖铁背房贷抢“老破小学区房”?


国家砸了“天量”补贴,落到咱个体头上,感觉就像寒冬里吹来一丝暖风——有,但也就一丝。 


这“天量”与“微末”之间的落差,恐怕很难用300块钱解决。


生育困局,不止于“钱”


那么在中国,把一个孩子养到17岁,到底需要多少钱?泽平宏观给出的数据是53.8万元。


据泽平宏观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显示,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53.8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约68万元。



其中0~17岁城镇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6.7万元;0~17岁农村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36.5万元。



我们来做到简单的算术题,17年花掉53.8万元,也就是平均一年要花3.16万元,平均一个月要花2633元。


家里有娃的朋友们都知道,尤其是城镇家庭,这个数据显然是有点保守了。


幼儿园学费,各类兴趣班(补习班),吃穿用度,各类设备,书本文具,出门玩耍,以及免不了儿童医院定期报道……任何一项的背后都是毛爷爷堆起来的。


划重点,这些费用还不包含买学区房扔进去的大几百、甚至上千万。


而这仅仅是经济成本,还有大量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无法用金钱衡量。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计算后发现,从2010年到2018年的这近十年时间里,小学生家长每周辅导作业的时长从3.67个小时增加到了5.88个小时;初中生家长每周辅导作业的时长从1.56个小时增加到3.03个小时。


而在孩子0岁至3岁时,女性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分别减少15小时、12.5小时、5小时、7小时。


所以养娃,本质上是一项极度耗费父母(尤其是母亲)精力和职业前景的“长期风险投资”。


这种投入在职场中还转化成了无形的歧视。到了招聘市场,对于已婚有娃的大龄打工人,尤其是大龄女性非常不友好。


即便是有工作的职场女性,生养孩子也会导致女性降薪,甚至被裁员。据泽平宏观的研究数据显示,在中国,每生一个孩子会导致女性工资率下降12%~17%。


对于很多职场妈妈来说,休产假、生孩子就是她们不能升职、绩效最差、被降薪甚至裁员的“原罪”。


不仅如此,如果没有老人帮衬,再加上自己打工赚的工资还不够请个育儿嫂,有些职场妈妈索性干脆辞职,回家全职带娃。


被剥夺的生育权


当然不只是女性,没房没钱的男性别说养娃,或许连生娃都是一种奢望。


受传统重男轻女思潮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男多女少,男女比例呈现一种失调状态。


在2020年全国总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人,其中,20~40岁适婚年龄男性比女性多1752万人。



而这些“溢出”单身适婚男性大多身处农村,为了讨到媳妇必须展开“雄竞”。最终打光棍的大多是在“雄竞”中败下阵来的底层男性。


说白了,就是没钱没学历,给不起彩礼的农村男性只能“孤独终老”,并且被自然剥夺了生育权。


农村青年们是想生但找不到人,而城市青年们面临的则是另一个议题。


首选,高强度的工作就是每个城市打工人绕不开的话题。


2024年全年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8.7小时。如果按照每周工作五天来计算,就是每天工作9.7个小时。如果再算上上下班通勤的时间,每天基本要在工作这件事上花费12个小时。



再减去7小时的睡眠时间,每天个人可支配时间仅剩5个小时,这五个小时还包括了一日三餐的时间。


别说生娃了,可能谈恋爱都要挤时间。


自己都活得像个“浮萍”,在不确定的浪涛里挣扎,哪敢再带个小生命来这世界冒险? 这种弥漫于都市年轻人群体的不安全感,成为抑制生育意愿的隐形枷锁。


折叠的生育理念


咱们中国的一大特色就是“城乡二元”,彼此间的壁垒极厚,在生育这事儿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二线城市?妥妥发达国家“病友”——低生育率晚期。广大农村呢?还守着“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老剧本。


这剧本又催生了另一大中国“特产”——留守儿童。


2023年8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是1550.56万。


另据《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政策报告2019》显示,96%的双亲外出儿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监护。


而隔代监护则意味着隔代教养,这种亲子分离、打破传统家庭模式的教养方式隐患重重:


留守儿童抑郁率28.5%


有过自杀念头的高达18.4%


遭遇过性侵或欺凌的15.8%


初中辍学率5.9%(远超平均水平)


40%有自己手机,近一半常玩长辈手机,沉迷短视频、游戏……



缺乏爹妈的爱和引导,不少娃早早辍学。等他们长大,拼了命挤进大城市,以为能摆脱命运,结果却发现自己成了新一代打工父母。


而他们的娃,则又成了新一代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无力挣脱的代际循环。


如果生育只是为了完成“人生KPI”,甚至是不生男孩不罢休,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和长远规划,短期可能堆高点新生儿数字,但人口质量呢?人口结构的平衡呢?恐怕只会雪上加霜。


人类走向后现代的“副作用”


放眼全球,生育率“跌跌不休”简直是后现代社会的“富贵病”,即便是福利逆天的北欧也扛不住。


以瑞典为例:


生育全程免费:孕检、分娩、住院全免,新生儿家庭获赠育儿礼包。


超长带薪假:父母共享480天带薪育儿假(薪资达原工资80%),假期可用至孩子8岁。雇主不得在育儿假期间解雇员工。


丰厚现金补贴: 孩子出生至16岁,每月发放约1250克朗(约922元)育儿津贴;父母均分假期另有奖励。


普惠托育: 1岁即可入读高补贴公立幼儿园,月费仅约1200克朗,基本被育儿津贴覆盖。

 

但即便是已经近乎做到养娃0成本的瑞典,其2024年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52,创下近275年来的最低值,远低于维持人口稳定的更替水平(2.1)。


当人类告别了生存威胁,进入物质高度发达的后现代社会,生育这事儿,早就不是动物性的“传宗接代”了,而是一笔需要精算的“生意”:


养娃带来的情感满足和“天伦之乐”,值不值得我牺牲宝贵的职业上升期、个人自由时间和生活品质?


“养儿防老”、“多子多福”这套老观念在个人主义盛行的今天,早就成了小众情怀,家庭的生存保障功能和传统伦理约束力也大大减弱。


生育,不过是人生众多选项中的一个APP,点不点开,全看个人“性价比”评估。


说到底,当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从种地、盖楼升级到玩代码、搞服务,与之匹配的这套“上层建筑”不可能万年不变。


就像200万年前人类从群居到定居成家,都是为了在当时条件下找个“最优解”。


所以啊,国家这每月300块的补贴,更像是在养娃这场“马拉松”里,给参赛选手递了瓶“迷你矿泉水”。


不过,如果跳出民族国家的叙事,挣脱宗教教义的束缚,人类社会的原子化、少子化与老龄化,如同现代化进程中难以分割的“副作用”,几乎不可逆转。


所以,生育率持续走低,更像是人类文明换挡升级过程中,一场躲不开的、漫长的阵痛和轮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致君,作者:格致君的后花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一... “爱是长在我们心里的藤蔓,一旦生根,便肆意生长,缠绕出一生的深情。”正如巴尔扎克所说,爱情是一场盛大...
别再冤枉鸡蛋了,元凶是饱和脂肪 (来源:中国科协) 转自:中国科协 一项全球首创的研究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对鸡蛋的误解:鸡蛋中的胆固醇...
湿气是“致病万金油”,4种“通... 我们常说“湿气在,百病害”,可想而知,湿气是“致病万金油”,它常常跟其他不同种类的邪气组合而来,比如...
河南各地强化夏季病媒生物防制 01 南阳市开展集中灭蚊蝇活动 近日,南阳市爱国卫生促进中心在中心城区开展集中灭蚊蝇活动,通过强化夏...
原创 8... 清晨推开窗,檐角的风铃突然换了声响。 昨儿还黏腻的暑气里,竟裹着丝缕凉意——原来立秋就这般悄无声息地...
为什么减肥总是容易反弹?减肥的... 很多人都说减重实在是太难了,甚至“越减越重”。其实减重本身并不难,难的是能否下定决心,坚持科学的方法...
刀刃向内!一地人民医院重磅出台... 7月28日下午,河南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人民医院院区召开“院领导七项准则”学习动员会。院领导班子、党...
原创 当... “爱情如同一盏明灯,当那温暖的光亮逐渐黯淡,便意味着炽热的爱意正在悄然消散。” 就如罗曼・罗兰深刻揭...
新疆是个好地方丨玛纳斯县八家户...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姚刚 盛夏时节,玛纳斯县兰州湾镇八家户村的40亩荷塘迎来了最绚烂的季节。清晨,...
谁在“逼疯”赵露思? 仅从所给信息“谁在‘逼疯’赵露思?”无法明确具体是谁在“逼疯”她呢。也许是工作上的高强度压力,让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