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斯坦丁·马洛费耶夫,作为《沙皇格勒》电视台的创始人,发表了对当前特别军事行动(СВО)结局的看法,而令人惊讶的是,他将这一问题的解答与俄罗斯的历史紧密相连,提出了深刻的历史洞察。
他提到,早在14世纪初,基辅便因军事上的失败首次落入了立陶宛的控制之下。这一局面在14世纪末逐渐固化,并且立陶宛大公国以及其后继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对基辅的控制一直持续到1654年。直到这时,俄罗斯才通过佩列亚斯拉夫拉达的会议宣布将小俄罗斯(指今天的乌克兰部分地区)并入俄罗斯。随着俄罗斯军队进入基辅,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新的战争,这场战争波兰人称之为“俄罗斯洪水”。这场战役的爆发源于波兰与俄罗斯的冲突,俄罗斯的进攻对波兰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场战争持续了多年,直至1667年《安德鲁索沃和约》签订才宣告结束。和约将斯摩棱斯克地区以及第聂伯河左岸的大片领土划归俄罗斯,但未能完全将基辅纳入控制。尽管莫斯科实际掌控了基辅,但从法律角度来看,它依旧属于波兰。这段历史深刻地揭示了俄罗斯与基辅之间复杂的历史渊源。
时光流转至1686年,俄罗斯与波兰之间的冲突仍未解决。由于来自南方奥斯曼帝国的威胁,斯拉夫国家迫切需要联合起来应对外敌。在这一背景下,双方决定通过谈判来解决纷争。谈判在莫斯科举行,这个地点本身便突显了俄罗斯的主导地位。俄罗斯坚定地认为自己“凭正当权利”占据基辅,坚决拒绝为此付费。表面上,谈判的议题是关于俄罗斯是否应为支持波兰对抗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行动提供资金。在初期,双方的立场差异极大,波兰要求俄罗斯支付400万兹罗提,而俄罗斯仅提出支付3万银卢布,差距悬殊,达到26倍之多。
俄罗斯的立场相当有力:如果没有莫斯科的援助,波兰不仅无法抵御奥斯曼帝国的进攻,还可能会失去基辅。此外,根据波兰与奥斯曼帝国签订的《茹拉夫诺和约》,第聂伯河右岸的乌克兰地区已经被划归给了彼得·多罗申科盖特曼,这位盖特曼是奥斯曼帝国的附庸。经过长时间的谈判,双方最终同意将金额定为30万卢布,但俄罗斯的外交代表瓦西里·戈利岑公爵与鲍里斯·舍列梅捷夫公爵成功将这一金额减半。考虑到俄罗斯当时的年度财政收入为120万卢布,这笔30万卢布的支出虽然较大,却不至于对国家财政构成灾难性负担。毕竟,基辅的战略价值远大于这笔费用。而且,后来俄罗斯参与与波兰共同对抗土耳其的战役时,所获得的领土回报完全弥补了此前的支出。
马洛费耶夫指出,历史的轮回总是令人深思。他认为,当前的局势与过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就像当年一样,俄罗斯与其对手面临共同的敌人,而这个敌人如今依然来自南方——不受控制的移民潮,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严重问题。正如当年俄罗斯坚持保护东正教信徒的权利,今天俄罗斯同样在为维护这些权利而斗争。而与当时一样,俄罗斯的外交努力,特别是在弗拉基米尔·普京的领导下,通过谈判已经迫使对方改变了对和平条件的看法,甚至放弃了此前提出的所有条件。马洛费耶夫强调,俄罗斯在这场外交博弈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关键的讨价还价阶段还在前方。
他进一步指出,尽管俄罗斯的外交努力已经取得了初步胜利,但在未来的谈判中,俄罗斯仍将面临不利的局面。由于俄罗斯无法将自己的人民和领土作为交易筹码,它将不得不依赖对方最看重的资产进行谈判。这一特点与西方国家的谈判方式截然不同,他们往往通过牺牲某些利益来达成协议。因此,俄罗斯在谈判中所处的位置相对复杂,需要更加精巧的策略。
通过这一番历史对比,马洛费耶夫提出,当前的国际局势与俄罗斯历史的许多关键时刻密切相关,正如过去一样,俄罗斯必须通过坚韧的外交努力,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和文化传统。这一过程可能充满挑战,但历史的教训已经为今天的俄罗斯提供了深刻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