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30日,A股市场在经历了激动人心的“5.19”行情第一浪上涨后进入调整态势。当日一根2%以上的阴线,稍许刺破了一些场内积淀的牛市亢奋。
此前,上证指数史上少有的在一个半月内上涨70%以上,上证指数创下诞生以来的十年新高,史无前例的上攻到1700点以上(下图)。
急速上涨后的突然暂停和阴线,总会令人感到焦虑和不知所措,当年的专业机构中也是如此。
由于“5.19”行情中的表现有阶段性落后,一家机构内部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和问责,最终导致了团队的震动。至于个人投资者中,各种后悔和捶胸顿足更是常见现象。
而一位当年名气爆棚,拥有大量拥趸的“股评家”更是在此后的分析文章中认为,错过了1999年6月底的顶部后,未来一年A股都很难再创新高,将进入个股选择阶段。
但事实上。这些预测都低估了市场的“力量”,日后看,在经历了一些结构性的热点机会轮动后,上证指数在2000年重拾升势,走出了长达一年多的牛市行情,不仅创出了新高,也演绎了上个世纪最具持续性的A股上涨趋势来。
华尔街股谚说,不要浪费每一次调整。其背后的用意或许并不是单纯的看多或看空。而是提醒,投资者可以淡化情绪的波动,冷静的对公司的基本面,对投资的性价比做独立的分析。
这点尤其对于当下的市场有所启发。当上证指数在4000前“关前却步”并呈现震荡时,行情刚起步或是大顶出现的思维都过于极致,继续寻找有长期趋势性的投资机会,可能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选择。
而从历史规律看,把握第一波行情中最早启动、逻辑最坚硬的板块往往是事半功倍的选择,于1999年而言,是当年的互联网科技股,而对2025年而言可能是港股通科技股南方ETF(代码:159269)这类科技股和港股创新药股。
相似的背景
如果一定要在历史上寻找一个和当下这轮行情格外有相似度的行情,那么1999年“5.19”行情可能是其中热门的候选之一。
两轮行情背后都有中国实体经济转型的背景在,也都有全球贸易环境的变迁,同期股票指数也经历了一轮较大幅度的调整。
1999年的背景是中国实体经济中的传统的、效率较低的部分国企面临经营困难,但同时,新兴的、市场竞争力更强的经济在默默的展现活力。而政策之手坚定的推进经济负重向前,坚决转型。
2025年,中国经济的转型更加坚定,要从地产和基建产业链带动经济增速转型到高端制造、创新科技产业率领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同样,这一次转型得到了政策的支持和实体经济的响应。
类似的估值“压缩”
比较巧合的是,两轮年份对应的指数也都有相当幅度的调整,相关估值获得了压缩和进一步“沉淀”
在“5.19”行情之前,A股宽基指数从1997年高点1510点(上证指数,下同)一路调整到1040点上下,跌幅近三分之一。
在2025年A股回升前,A股宽基指数从2021年一季度的3700多点,两度回撤2680点一线,回撤幅度接近三成。
一定幅度的“调整”,最大的好处是令得相关公司的投资价值凸显,同时也让第一轮上升后的个股估值依然在中间偏低、有吸引力的位置。
根据交易所截至8月27日晚间的统计,目前上交所上市股票的平均市盈率是15.5倍,港股主板上市公司是14.3倍,均仍处于历史中低位置(两者统计口径不同,来源分别为上交所和港交所网站,下图)。
把握结构性的“风口”
转型时期的经济“风口”只会向部分行业敞开,同样的股市“热风”也指向少数行业。
在“5.19”行情期间,是初生的第一代中国互联网公司,也成就第一波“中国互联网行情”。
回看当年,从电子商务到有线电视,再到网络设备以及网络内容平台和游戏股。两波行情中,互联网主题成为了贯穿其中的核心热点,牛股络绎不绝。
而视野转向2025年中,最值得关注的显然是科技股和创新药,两者均为当下创新转型的抓手,肩负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升级的重任。
尤其是科技产业,在过去20年里,几乎就以不同“形态”持续推动中国股市的结构性行情的迭代表达。
进入本世纪后,2008年开始的智能手机产业,2013年后的移动互联网产业,2019年后的新能源和2024年后新一轮的科技产业大爆发。
此时回看过去一年,无论是AI产业的各个子板块,包括光模块、硬件和DeepSeek之类的软件企业,以及机器人主题下的各个环节,都呈现出持续的增长势头。
寻找恰当的投资“利器”
而在当下的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港股科技股的表现,似乎有不一样的独立和持续性。
WIND统计显示,对比A股和港股科技行业相对全市场的长期走势,2005年以来的20年内港股科技相对市场的超额收益十分显著,且长期超额收益略高。
(下图,来源:WIND。对截至2025年4月30日的过去20年内,A股、港股科技指数分别由电子、通信、计算机、传媒、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机械、汽车、医药、国防军工行业的中信A股及港股行业指数等权合成的表现结果的对比)
同时可以发现,港股中的AI产业公司、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创新药企的表现相对突出,不少这些领域的龙头公司都在港股市场上市,这进一步佐证了港股科技股在本轮行情中的强势位置。
而与上一轮牛市并不一样的是,如今的市场中,各类细分ETF已成为投资者投资配置的便利工具。
以港股科技股这个细分领域为例,港股通科技股南方ETF(代码:159269)就是一个卡位比较鲜明,投资比较便利的ETF。
它主要覆盖通信、互联网、医药生物、电子、半导体、新能源、航空航天与国防等领域的港股科技股龙头。包括小米、阿里巴巴、比亚迪、腾讯、美团、中芯国际、百济神州等重点个股(下图,2025年4月末该ETF十大重仓股,来源:基金合同,WIND)。
而历史上看,港股科技股在近年每轮大行情中,都有所表现,这种持续性或许是这类资产尤其值得关注的一个理由。
另外,过去一年间表现非常突出的港股创新药基金,也非常值得关注。从过去一年的基金表现(截至今年6月30日)看,主动管理的港股创新药基金往往行业排名靠前。以南方港股医药行业混合基金(A类:019415 ,C类:019416)为例,该基金在截至6月末的季报统计中,累计收益超过60%,(来源:基金二季报),这类基金也是投资者在牛市调整中,值得关注的资产之一。
来源:南方港股医药行业混合基金2025年2季报
*以上为基金品牌推广内容,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所有阶段,过往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投资人应详阅《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
冷静、稳住,寻找上车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