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西一隅记》
暮春时节,我独坐于虹口寓所的窗前。窗外是永不停歇的车马喧嚣,而案头一册泛黄的《沪游杂记》却将我的思绪引向了另一处所在。这使我想起前些日子友人自嘉定归来,谈及彼处景况,竟与我记忆中\"十里洋场\"的上海大相径庭。于是决意作此小文,聊记沪西一隅之变迁。
世人皆知上海乃东方明珠,黄浦江畔的摩天楼宇如林,南京路上的霓虹彻夜不熄。那些个静安寺、徐家汇的繁华,早被无数笔墨渲染得淋漓尽致。然而在这座钢铁丛林的西北隅,却另有一番天地——那便是日渐崛起的嘉定。
说来也怪,这嘉定本是\"吴头楚尾\"之地,与姑苏城不过咫尺之遥。旧时文人笔下,此处不过是\"疁城烟雨\"的乡野景致。谁曾想,如今竟成了沪上郊区中的翘楚。我上月乘地铁往访,原以为要费些时辰,不料列车穿行地下,不消多时便到了这\"上海后花园\"。
漫步嘉定街头,最是耐人寻味。这边厢,孔庙的棂星门前,白发翁媪焚香祝祷;那边厢,玻璃幕墙的写字楼里,西装革履的青年才俊步履匆匆。秋霞圃的假山池沼犹在,而相隔不远的汽车城里,崭新的流水线正吞吐着钢铁巨兽。这般新旧交织的景象,倒叫人想起绍兴老屋门前停着的摩托车——传统与现代,竟也能如此相安无事。
尤其那南翔古镇,青石板路上人影稀疏,唯有茶肆里飘出的茉莉香,与河埠头洗衣妇的捣衣声相和。我想,这大约就是江南的本色罢。那些个雕花门楣下,或许还藏着陆陇其当年讲学的余韵;而转角处的咖啡馆里,年轻人正用平板电脑勾画着明日蓝图。
友人笑我迂阔,说嘉定之盛,在于GDP数字与招商引资。我却不以为然。此地之可贵,正在于它既未忘却千年文脉,又能敞开胸怀拥抱新潮。你看那保利大剧院流线型的穹顶,不正是对古戏台的全新诠释?而F1赛道的轰鸣,何尝不是对昔日驿道马蹄声的现代呼应?
归途遇雨,在地铁口见一群放学的孩童。他们书包上印着\"嘉定\"字样,嬉笑间夹杂着沪语与普通话。忽然明白,所谓\"发展最好\",未必是高楼最多,而是能让每个生活于此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像那老街新铺的\"智慧菜场\",既保留着讨价还价的市井烟火,又添了扫码支付的便利。
临了想起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里的话:\"都市的进步,原不在几座高楼的耸立。\"愿嘉定这片土地,永葆这般既守得住乡愁、又容得下梦想的品格。也愿每个造访此处的旅人,都能在古桥新厦之间,寻得属于自己的上海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