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超,杀红了眼
创始人
2025-09-18 16:26:40
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和岛 (ID:zhenghedao),作者:豆汁儿,原文标题:《中国商超,杀红了眼!》


有人说,胖东来随便一个年销几亿的单品,就够救活一家中型上市公司。


永辉听进去了。


连续亏了几年之后,2024年5月,永辉请来“胖东来帮扶团队”,并决意押注自有品牌——计划五年内开发500个自有品牌单品,目标是占到总销售的40%。


之后不久,山姆因为悄悄把一些Member’s Mark(MM山姆自有品牌)商品换成好丽友、卫龙这些市场通货,被会员骂上热搜。


山姆反应很快,马上认错、下架、回调。


一场无声的战争早已打响。


一边是传统商超拼命加码,一边是零售巨头纷纷下场——京东、美团、阿里都没闲着,而它们手里都握着同一张牌:自有品牌。


是跟风,还是求生;是火坑,还是未来?


是老套路,还是新玩法?


其实超市做自有品牌,早就不是什么新概念。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等外资零售巨头相继进入中国。它们以明亮的环境、齐全的品类、高效的管理,迅速重塑了国人对“购物”的认知。


1996年,德国麦德龙在上海开出中国首店,其仓储式商业模式宛如一声惊雷,填补了中国市场的空白。


与山姆类似,麦德龙提出“我们是顾客的仓库”理念,门店即仓库,选址偏好独立建筑与停车场,远离购物中心。


更重要的是,其自有品牌商品渗透率超70%。“麦臻选”瞄准中高端品质,“宜客”主打高性价比民生品,连续五年保持双位数增长,2025年计划再推200-300款新品。


至今,麦德龙在中国86家商场覆盖58城,2012–2024年连续三年在会员店满意度中名列前茅。


同年,山姆携自有品牌Member’s Mark登陆深圳,以260元年费筛选中高收入家庭。SKU(最小存货单位)仅4000多种,自有品牌占比却超30%。瑞士卷、烤鸡、牛肉卷等明星单品,现在仍是中产会员们的心头好。


山姆会员店(北京石景山店)


而Costco(开市客)2019年才进入中国,却凭自有品牌Kirkland Signature迅速站稳——该品牌贡献其全年收入三分之一,被许多人称为“性价比之王”。


可以说,中国自有品牌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外资零售的启蒙。


国内超市也并非没有尝试。


1996年,上海华联超市就注册了“勤俭”牌;后来华润推出“润之家”,大润发直接叫“大润发”,物美也有“给你省”……只可惜,很多自有品牌一直不温不火,没成气候。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自有品牌缺乏系统性的研发、品控和供应链支持,更多是停留在“贴牌”阶段,没有形成真正的商品力和用户认知。


转折发生在最近几年。


2022年《中国自有品牌蓝海战略白皮书》显示,90%的消费者知道自有品牌,50%能准确说出名字,35%的人在过去的半年里买过。


消费者对自有品牌的认知和接受度明显提升,为超市发力自有品牌提供了市场基础。


巨头纷纷入场


“不做自有品牌,你都不好意思参加行业会议。”一位零售企业经营者这样感慨。


到底是什么,让所有超市突然开始狂追自有品牌?


1.挣钱更多,差价自己挣


庄帅,百联咨询创始人,点出一个关键:“自有品牌最大的好处,就是能省掉品牌宣传和渠道开发费。”


传统超市很多时候像是在“卖货架”——收进场费、堆头费、条码费,赚的是“房租”逻辑的钱。而自有品牌,是实打实从工厂到货架,中间环节越少,毛利空间越大。


一旦量跑起来,自有品牌比外采商品成本能降20%-30%。


所以,在线上流量见顶、线下转型艰难的背景下,巨头们纷纷押注大型折扣超市,全力发力自有品牌——


阿里推出“超盒算NB”,自有产品占60%;京东硬折扣首店自有品牌约占20%,七鲜超市达到60%;美团“快乐猴”8月底亮相,自有品牌占比25%,目标是60%。


硬折扣最核心的门槛,恰恰是自有品牌的研发和供应链能力。美团、京东、阿里凭借小象超市、七鲜、盒马等前期积累,已经具备了做折扣店的基础。


2.差异化,让你记住我


你有没有因为一款产品,爱上一家店?


可能是山姆的麻薯面包,可能是胖东来的燕麦脆,也可能是盒马的MAX啤酒。


这些东西别处买不到,你就得去它家买。


这就是自有品牌带来的“稀缺性”。烘焙、生鲜、生活快消品(纸品、一次性用品等)、熟食——这些高频、刚需、易建立口碑的品类,成了超市做自有品牌最好的抓手。


稀缺永远有价值,自有品牌更容易做出与竞对的差异化和独家性。


2024年爆火的山姆、胖东来,还有在上海快速扩张的奥乐齐(ALDI),无一例外都拿捏住了“商品力”。


这三家业态不同——山姆是大店会员制,胖东来重体验和服务,奥乐齐是便利店的升级版——但自有品牌占比分别达到了40%、30%和90%。


它们共同预示了一个趋势:“宽SPU(标准化产品单元)、窄SKU”将成为主流,也就是品类丰富、但每类只做1-2个精品。


3.从“搬货”,到“造货的”


而在以前,超市是品牌的“搬运工”,品牌商给什么,就卖什么。


现在,它们越来越意识到:得回到用户视角——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我能不能做出来?


零售专家鲍跃忠说得直接:“很多品牌商品名不副实,价格虚高,消费者不愿再为溢价买单。自有品牌是重建信任的关键。”


传统商超的商业模式,正在慢慢失效。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超市做的是地段生意,只要开店,顾客自然来,有货就不愁卖。


本质是“房东”或“二房东”,不靠卖商品赚钱,而靠“收租”。


但现在,货不再稀缺,场也不再是唯一。


消费者可以去线上、可以去会员店、也可以去折扣超市。凭什么非来你这里不可?


答案只有一个:货。


只有你有的、更好的、更值的货。


所以相应地,超市采购从挑选和管理厂商,变成挑选和管理商品。


原来做的是B端生意:厂商有什么,我就卖什么;现在需回到用户视角:用户真正需要什么。


品牌商很少专门为一个渠道开发商品,除非规模足够大。但不如自有品牌来得极致。


所以自有品牌,成了破局的关键。


胖东来、山姆、奥乐齐:他们做对了什么?


但并不是所有自有品牌都能做成功。


真正做出名的,掰着手指头数得过来:胖东来的“DL”,山姆的“Member’s Mark”,Costco的“Kirkland”,奥乐齐的“超值系列”……


它们做自有品牌,不是贴个牌那么简单。


胖东来:极致品控,极致用心


在河南许昌,胖东来占据全市近两成的消费额(排除汽车等大件消费)。它东西并不最便宜,但大家就是认。


为什么?


因为它把品控做到了极致。


从供应商筛选到生产线抽查,甚至工厂连续几年的盈利情况都要调查——“不盈利的工厂可能会在品质上妥协。”


它采用源头直采,议价能力强、质量可控;重视烘焙、熟食,自建中央厨房,这些都是全球优秀零售商几十年一直在做的事。


山姆、Costco、Wholefoods、奥乐齐、Coop、Migros……几乎所有零售巨头都这样。


山姆:极窄SKU,极强爆品


一家传统超市SKU约1-2万,但山姆只有4000左右,每个品类只做1-3个精品。


它的自有品牌Member’s Mark,虽然只占商品数量的25%-30%,却贡献约40%的营业额,打造出了很多网红爆品。


背后,是山姆和工厂的合作定制产线,比如用机械手替代人工涂蛋液,从而实现Member’s Mark蛋黄酥降价。


而这些,都不是表面功夫,是能统筹全局精益求精的系统能力。


奥乐齐:90%都是自有!敢破例让价


来自德国的奥乐齐,在中国有个很接地气的名字——“穷人超市”。自有品牌占比高达90%,SKU严格控制在2000以内。


“9.9元的德国白酒ALDI好喝吗?”“99元6瓶的进口葡萄酒,赢麻了”“平价之王奥乐齐,你是懂面包的”……这家让大妈凌晨五点排队扫空货架、让沃尔玛都害怕的超市,最擅长用“破价商品”打市场。


虽然很多商品不怎么赚钱,但能快速建立“高性价比”的形象。


与对头沃尔玛动不动就上万SKU相反,奥乐齐是商品的SKU越少越好,走的是私家爆款路子。


先是从众多供应商里,筛选出符合低价高质的爆品。


每个品类只合作1家核心工厂,并建立“供应商自检、企业质检、第三方抽检”三重机制。


一个单品从上架到上市,可能就需要一年的时间。


单论这点,就已经打趴一大批零售企业了。


接着再将大单品精准地推给消费者,引发大规模抢购。卖好了,反过来又对上游供货商,有了进货的议价权。


商品价格打下来了,品质又好,难怪大妈都抢疯了。


另外,奥乐齐的自有品牌也是高得吓人——90%。


自有品牌的好处,上文已经说明,这里就不赘述。


永辉学胖东来,学得怎么样?


当自有品牌成了一股新风向,效果到底如何?传统商超又能否平安着陆?


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去了北京第一家“胖永辉”——永辉石景山喜隆多店,这里是永辉学习胖东来模式的首批调改店之一。


11个月前,调改后的这里首天营业,排队人群一直排到了马路上,有人说“不知道的以为是故宫”。


11个月后,许是工作日下午的缘故,这里冷清了不少。


但细节中仍可见“胖东来痕迹”:


店内外随处可见“幸福”标语;人性化提醒遍布果切、肉类、烘焙区,比如“果切4小时8折,6小时6折,8小时下架”,以及用颜色区分糖度值;且如果晚上过来,据说是真正的“穷鬼套餐”——生鲜区每晚清库存,基本都有折扣。


烘焙区也很热闹,核桃乳酪面包、沙拉肉松小片,基本都在20元以内。还有9.9元的“优质平价”系列:鲜肉月饼、黑芝麻麻薯、鲜奶米蛋糕……


服务是真心不错。买面包,店员会主动帮你切好,并热情介绍:“我们这款肉松足足有一斤”;熟食区要10块钱的甜肠,店员称出9块多,笑着问:“这些够吗?”——打破了我对商家只给多称不给少称的刻板印象,好感度瞬间up。


据悉,永辉一度把“学习胖东来的文化”作为长期目标,调改后员工薪资普涨20%-50%,北京门店从4000多涨到6000以上。


但学了快一年,永辉却在今年四月悄悄调整了策略:商品和供应链继续学,但“服务”不硬学了。


为什么?因为成本扛不住——要维持胖东来式服务,每家店需增员1/3,一年就是几百万的额外开支。


降本的前提下还能维持良好服务,看来“幸福”的logo的确发挥作用了。


从饮料区径直往里,才发现胖东来的身影。有一面墙清一色摆放着浅色包装袋商品,这里便是胖东来自有品牌专区,最显眼的是网红麦片。


在叶国富计划中,永辉要学会胖东来模式,而非100%复刻。现实是,名创优品入股后,永辉先学会的是“去胖东来化”。


所以胖东来自营品只占两个货架,包括酸奶水果燕麦脆、果汁等零食,以及帆布手提袋、纸杯、洁面巾、洗衣珠、毛巾等生活用品。


外包装颜色和谐、价格适中,对很多河南以外消费者,胖东来神秘又诱人,但此时停留选购的人寥寥。


而永辉的自有品牌,则主要以联名形式出现,比如和亨氏合作的番茄沙司、和燕庄联名的芝麻香油等,也有“永辉农场”“优颂”这些子品牌,SKU超过1000个。


永辉副总裁王守诚透露,目前自有品牌销售占比在5%-15%之间。


他强调,永辉做自有品牌不是简单贴牌,而是和供应商共同研发,追求差异化优势,“我们对品牌商品和自有商品一视同仁,哪个好推哪个。”


有零售专家认为,售卖贴牌永辉自营商品,是在积累用户对永辉渠道品牌的信任。胖东来作为“流量大咖”,用户信任度高,短时间肯定要卖它的产品,永辉可共享供应链,等信任度积累够高,再换自家产品,依托胖东来成长,实现单飞。


从现场大致来看,永辉品种丰富、食材新鲜、价格适中、环境整洁,但顾客多集中在熟食、蔬果和试吃区,自有品牌销量一般。


反映到财报上,就很骨感:2025年半年报显示,永辉营收同比下降20.73%,净亏损2.41亿元。


调改带来了关注,却还没带来盈利。


有业内人士称:推行“裸价直采”后,服务性收入大跌40%,毛利承压明显。所以供应链改革还没完成的永辉,正处在阵痛中。


光贴牌,没用


有人说,2025是自有品牌的元年。但现实是,成体系的成功者寥寥。


为什么大多数都失败了?


很重要的一点是:许多超市对自有品牌的理解,还停留在“贴个标签就行”的阶段。


结果是:商品同质化严重,品质不稳定,价格也没优势——消费者自然不买单。


一位有25年零售经验的业内人士指出:“很多超市做自有品牌,还是原来那套供应商垫资、换标操作的逻辑。哪怕是现金采购,考核的首要指标还是毛利率,结果定价逼近品牌货,成本优势没发挥出来,品牌形象也没建立。”


而真正的自有品牌,是一场从设计、研发、生产、品控到物流的全链路能力大考。


它要求零售企业:建立专业团队,不是采购兼职做;深入工厂,不是等货上门;严抓品控,不是贴牌就上架;敢于破价,用爆品拉流量;长期坚持,而不是短期试水。


奥乐齐一款产品从研发到上架,可能就要一年;胖东来甚至会验厂至员工食堂和宿舍——正是这些细节,才带来了自有品牌的成功。


自有品牌对零售企业而言,意味着从“渠道商”转向“零售制造商”,得向上游延伸、亲力亲为。启动资金大、专业要求高、回报周期长。


但很多超市没有研发、没有品控、没有差异化,最后只能陷入同质化的低价竞争。


尤其很多零售企业为了追求低价,代工厂常常以次充好,而超市没法有效检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伤的是自己的信誉。


没有规模优势、没有冷链支持、没有直采能力,所谓的“低价”只能靠压榨供应商或降低品质。


且自有品牌是“慢生意”,需要持续投入、反复测试、慢慢养口碑。


数据显示,国内65家大中型超市中有39家销售自有品牌,但只贡献了4%的销售额——用10%的资源换4%的销售,必须要有长期主义的战略耐心,但很多企业却想要“快回报”。


另外,在传统模式中,大卖场一直在“卖货架”,选品看品质也看广告费,每个环节都有不透明收费。


原来货架好位置是卖出去的,超市是品牌商的搬运工,帮品牌把商品搬上货架,所以超市不是卖商品,而是卖货架。


长期扮演“地主”角色,导致传统超市经营能力退化,自有品牌上架后滞销的情况并不少见。


所以,自有品牌到底是救命稻草,还是火坑?


答案可能是:既是,也不是。


说它是救命稻草,是因为在电商冲击、同质化严重的今天,传统超市真的需要找到新的增长引擎。


自有品牌能带来更高毛利、更强差异化、更稳定的用户复购。


说它是火坑,是因为如果盲目做、没有全链路能力、只想赚快钱,自有品牌很容易变成库存负担、口碑灾难,甚至把企业拖入更深的危机。


中国TOP100超市的自有品牌销售占比,2022年只有5%左右,而山姆、盒马已经超过30%。美国市场这个数字是29%,阿尔迪高达80%。


差距明显。


因此,自有品牌虽好,却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无往不利,用不好则可能伤及自身。


不是买便宜货,而是把好货卖便宜


说到底,自有品牌的竞争,终归是商品力的竞争。


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但理性不等于只图便宜。


据《2023麦肯锡中国消费者报告》,消费者既要性价比,也看重品质和功能。所以其实他们要的是“质价比”——在同等品质下选择更优价格,或者在同等价格下追求更好品质。


安永消费者报告也指出:34%的消费者不再优先选择传统品牌,88%的人认为品牌信息和真实需求脱节。81%的全球消费者将质价比视为最关键因素。


消费升级时期,中产愿意为高端、独特、新鲜买单;消费理性时期,高性价比的优质产品更受欢迎。


人们不是要买烂货,而是要买好货,并且用更值的价格买到。


在中国,Z世代是推动这一趋势的主力。约37%的人愿意尝试跨类别自有品牌,“平替”消费成了智慧、节俭的象征。


那些做得好的商超,切中的正是这种“精致抠”和智性消费趋势。


消费者会根据不同需求选择渠道:买进口生鲜去盒马,买高品质商品去山姆,想省钱用拼多多。


所以自有品牌要想成功,不能只靠低价,而应该真正把功夫放在“货”上。它不只是“平替牌”,更是“高配牌”。


优秀的自有品牌恰恰满足这一点:没有品牌溢价,没有中间加价,但品质不妥协。


商超也在顺应趋势,所以走向了硬折扣和自有品牌。


盒马、奥乐齐这些和本地供应商合资建厂,深入供应链;胖东来、山姆严控品控与标准;永辉、物美努力调改、试水自营……都在探索同一条路:怎么把好货卖便宜。


打“价值战”而非“价格战”,才是出路。


《2023中国商超自有品牌案例报告》显示,TOP100超市自有品牌销售占比,虽然只达5%,但做得好的超市,比重都不小:山姆约30%,盒马35%。


且这也是大势所趋。零售商通过自有品牌,正在成为传统品牌的有力替代。它们离消费者更近,更能洞察需求,也更能控制成本与品质。


而无论是精简SKU还是做自有品牌,都离不开供应链的支持。


盒马推动“去KA(大客户)模式”,告别大卖场的“收租”模式,转向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供应链模式;永辉砍掉50%的供应商,推行裸价直采……都是为了重构成本结构。


但目前,国内自有品牌竞争还不够成熟。42%的自有品牌经理人认为企业战略模糊;很多零售企业只是简单贴牌,包装不同、内容雷同,缺乏真正的商品力。


《中国自有品牌发展研究报告(2021)》指出,多家零售企业的自有品牌竟然来自同一家供应商,并没有真正从消费者需求出发。


所以未来,道路阻且长,任重到来。


未来的超市,到底在拼什么?


若想突围,得搞明白一点:零售业的竞争,已不是“货”和“场”的竞争,而是“人”的竞争。


消费者变了。他们更理性、更精明、更看重质价比,也更渴望被真诚对待。


他们不再盲目为品牌溢价买单,而是看真实价值:是不是好产品?有没有好服务?值不值这个价?


所以自有品牌,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信任”的生意。


你推荐的产品,我愿不愿意尝试?你承诺的品质,我能不能放心?你设定的价格,我觉得公不公平?


一旦信任建立,消费者会用脚投票,反复回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卖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信任。


包括自有品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逼迫商超重新回到商业的根本:你到底为谁而存在?


是继续做“收租型”的二房东,还是转型为“出品型”的零售商?是继续卖别人家的货,还是开始打造自己的货?


自有品牌不是捷径,而是一条更重、更慢的路。


它要求商超从“收租型”转向“经营型”,从“卖货架”变成“卖商品”,从“选厂商”到“管商品”。


成功者如奥乐齐、Costco、山姆、胖东来,都摸索了很多年、体系成熟。而国内大多数商超,仍处在贴牌代工的初级阶段。


但趋势已明朗。


所以其实自有品牌也好,硬折扣也罢,都只是表象。零售企业要想走得远,终究要回归一个朴素的命题:重新理解人。


人类学家项飙说:即便虚拟世界再方便,人仍然需要通过“附近”获得归属感。小卖部、菜市场、超市提供的“逛街的乐趣”,也是一种来自附近的力量。


而这,正是很多传统商超的盲区。它们往往一味追求“货”与“场”,却忘了“人”。


直到胖东来凭借“以人为本”爆火,行业才逐渐意识到:情感、偏好和体验,才是购买决策的关键。


胖东来的成功,不是因为它的货架更满、价格更低,而是因为它让员工幸福、让顾客感动,重建了“附近”的温度。


山姆、奥乐齐的成功,不在于它们做了自有品牌,而在于它们通过自有品牌,重新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而信任,来自于每一款产品背后的严格筛选、每一次服务中的真诚态度、每一笔交易中的性价比感知。


中国的商超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残酷的淘汰与重生。


自有品牌不是万能药,但它是一面镜子,照出谁在认真做零售,谁只是在应付时代。


最后能活下来的,不是最凶猛的野兽,而是最适应环境的物种。


而对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商业的事或许复杂,但生活很简单:“谁服务好、东西好、价格合适,我就去谁家。”


或许,自有品牌能不能成,商超转型能不能成功,答案既不在财报,也不在会议桌,而在我们每一个消费者的购物袋中。


下次去超市,不妨留心一下:你会不会顺手拿一件自有品牌?会不会因为它,更喜欢这家店?


那个答案,可能就是中国零售未来的样子。


自有品牌也并不是终点,只是通往“更好零售”的路径之一。


而这条路,才刚刚开始。


参考文献:


[1].《连亏四年永辉“瘦身”,零售业转型暗涌:盈利拐点藏身何处|财报异动透视镜》,华夏时报[2].《“胖改”一年多,永辉超市为何还是亏了2亿多?》,新京报


[3].《胖东来“爆改”永辉:一场聚光灯下的多赢实验》,南方周末


[4].《胖东来宇宙》,晚点LatePost


[5].《京东、阿里、美团“生态卡位”折扣超市:自有品牌成核心门槛》,每日经济新闻


[6].《跟盒马山姆商战的巨头,又多了一个》,DT商业观察


[7].《商超行业分化加速:谁能逆袭,谁将淘汰?》21世纪经济报道


[8].《什么都卖的大超市,正在被挤出市中心?》,新周刊


[9].《自有品牌是“陷阱”?》,零售圈


[10].《中国商超三大革命:裸采、自有品牌、宽类窄品》,零售圈


[11].《自有品牌,正把传统商超推进“火坑”》,道总有理


[12].《90%自有品牌败于东施效颦》,新经销


[13].《零售前瞻|零售商自有品牌成为消费者首选》,WWD国际时尚特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蒜是糖尿病的“发物”?医生:... 有人说,大蒜是糖尿病患者的“发物”,吃了血糖就像坐电梯一样往上飙,真有那么邪乎?大蒜不但不是“罪魁祸...
宁波大佬高位套现8.8亿元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 (ID:nbdnews),作者:每经记者,原文标题:《宁波大佬高位...
动态DR在放射诊断中的核心优势... 动态DR是放射诊断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它将数字摄影、数字透视、数字造影及可视化点片等多种功能集于一体...
糖尿病到最后都是怎么离世的?医... “医生,我控制饮食也吃药,可听说糖尿病到最后会拖出很多并发症,人到底是怎么走到那一步的?”一位多年跑...
脑中风到最后都是咋去世的?医生... “我最近老觉得头晕,是不是和我高血压有关系?”一位长期在工厂里工作的老工人去医院时,这样向医生提问。...
“中华美食荟”天津餐饮展、火锅... 天津北方网讯:9月17日,由天津市商务局指导,天津市烹饪协会、企阳国际展览集团及天津市消费促进中心联...
餐饮加盟商,不再为“大牌”买单... 加盟展会一直是创业者观察行业风向、寻找投资机会的重要窗口。近期,红餐品招实地走访了一场线下大展,采访...
国内首家专业乐高评级、人仔评级... 近日,国内首家专业乐高套装及人仔评级ATF(Authority Toy & Figure Grade...
跟吾逛 | 被问爆了的老城打卡... 5 号 线 宝 藏 景点 打 卡 南京地铁5号线 周边宝藏景点打卡 自从上期发布了5号线 周边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