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海情报局 (ID:junwu2333),作者:星海老局,原文标题:《山东——隐身的工业克苏鲁Mini版》
前两天去山东参观工业转型,说实话,去之前心里还是很忐忑的,尤其是当我同事讲,准备好二场、三场时,我立刻去小红书学习了“鱼头酒的喝法”和“如何快速醒酒”。
真到了威海,这座旅游和工业双修的海滨城市给人的感觉很松弛,就像那艘搁浅在岸边的布鲁威斯号,既然拖不走,那就换一种方式,去点缀人们的生活,这艘3万吨的巨轮,造船工业的巨作,现在每年能接待800万人次的游客。
真上了饭桌,也没有什么邪门的酒桌文化,可能是托禁酒令的福,每次吃完饭都是能站着出来的,没人劝酒,也没人喝酒。
山东不该被黑得这么惨,相反,山东很像Mini版本的中国,工业覆盖41个大类中的全部门类,拥有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全球唯一。沿着钢铁、化工两条主线,以电动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为关键词,在上下游的制药、精密加工、核心零件等领域延伸出相当一大批高精尖企业和隐形冠军。
包括但不限于钓鱼佬和空军的最爱的光威复材、激光精密加工龙头邦德激光、手握纺织和电解铝两大王牌的魏桥集团、糖尿病药物原料头部供应商寿光富康制药等等。
整个山东目前有25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1163家小巨人,它们可能不如比亚迪、华为这批C端企业有名声,但是无论是比亚迪汽车还是华为手机,关键零部件都离不开山东供应链。
我常说,欧美描述的中国工业体量,很多时候都缺乏想象力,他们没办法想象成片的工业园区和上亿的劳动人口所能爆发的巨大产能。
每当有国家认为中国行我也行的时候,应该先定一个小目标,超越山东。
山东足够大,能同时容得下
化工厂和制药实验室
山东的工业底子非常好,尤其是钢铁、化工,德国人没有留下包在黄油纸里的零件,还是给胶东地区打了些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凭借铁路、港口等区位优势,山东也迅速崛起,成为国家重工业基地。
但是随着制造业利润向掌握核心技术的环节倾斜,比如燃油车里,发动机的成本占到整车的三分之一,如果山东还只是会炼钢铁、做化工,就会被淘汰。
以钢铁、化工这两个基础工业为动脉,山东培育出一批高精尖企业。
印象最深的就是威高骨科,这家企业1988年创立,最初只会做一次性针管和输液管,就是我们平时在门诊输液用到的那些一次性消耗品,非常基础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好处是消耗量很大,威高骨科只依靠一次性针管的业务就能活得很好,不需要投钱冒着高风险去做研发升级。
在躺平和自研上,威高骨科选择了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从高分子材料、注塑工艺和流体控制等技术上看,一次性针管到透析设备是有共通性的,突破了被外资垄断的中空纤维膜技术,威高骨科很快就拿下中国32%的透析设备市场占有率,之后在骨修复材料等产品上连续发力,威海生产基地年产能达300万件骨科植入物,全球每10台脊柱手术中有1.2台使用威高产品。
这就是山东制造业升级的韧性,从基础到尖端,用基础产品的营收利润做技术研发,从下往上慢慢吃掉外国品牌。
类似的例子还有齐鲁制药,最初也是靠仿制药起家,做做代理,没有什么研发能力,现在已经是国际一线的原研药提供商,治疗宫颈癌的齐倍安做到了完全的国产替代,每年为国家医保节省几个亿的资金。
也不要看不起一次性针管这批基础产业,美国90%的针管都要从中国进口,前段时间特朗普大幅度提高对华关税,最先闹腾的是医疗部门,因为关税太高,导致中国供应商根本没钱可赚,供应商直接断供,美国一次性针管的库存见底,护士们每天都要省着用针管,甚至到了用高温给一次性针管消毒再重复使用的地步,只能说梦回40年前的赤脚医生时代,否则就会有病人因为没有注射针管无法得到及时救治而去世。
除了产业的向上攀登,山东制造业也在向智能化要效率。
AI让工厂学会思考
在威海天力电源科技的数字化工厂,我见到了工业克苏鲁的“神经网络”。
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用自主研发的“智能制造管理平台”实现了生产全流程数据互通,所有设备通过“设备管理驾驶舱”实时监控,订单、物料、员工等生产要素能根据需要实时变更,打通了柔性生产链,在威海实现了德国人工业4.0的目标。
疫情期间,依靠这套高度自动化的系统,在一线员工大规模缺额的情况下,威海天力电源科技依旧实现了订单的逆势增长,因为别的工厂基本都陷入了停摆,只要能够稳定出货,就能吃下客户订单。
在SMT贴装车间,AI自动插件设备精准抓取元器件,而离散型智造数字化运营平台将MES、ERP、WMS系统无缝对接,总经理宫大东讲到,整个工厂的智能化系统,实现研发周期缩短30%,生产效率提升35%,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9.95%以上。
这种智能化转型正在山东形成燎原之势,广泰空港的智慧消防云平台,通过物联网实时感知消防设施状态,联动视频监控实现火灾预警;魏桥纺织的绿色智能化分厂里,从原棉入库到织布出厂全程自动化,AGV小车在车间载着货物自由穿梭。
山东的智能化扎根制造业的工厂之中,是车间工人们根据生产流程优化出来的,是生存之道,中国绝对不能走制造业空心化的老路。
自20世纪70年代起,东亚工业带三次大规模转移的关键因素都是人力成本,产业从日本转移到韩国和台湾省再到东南亚四小龙,最终到中国大陆。
欧美幻想工厂直接从中国迁往越南、印度,妄想代替中国制造,但是我们打破了工业空心化的诅咒,靠的就是无人技术井喷式发展带来的极致效率提升。
天力电源用AI自动排程将交付周期缩短20%,当客户要求48小时交付,魏桥纺织的数字孪生技术把打样周期压缩70%。
电动化浪潮正在重塑山东制造版图,电动化不是简单的能源替代,而是产业链的重构,当德国车企还在为瑞典北伏电池的破产哭泣时,山东的锂电产业集群已实现从锂矿开采到pack组装的全链条闭环,威海天力电源的高功率充逆一体机,集成度之高让日韩企业侧目;广泰空港的智慧维保平台,正用大模型技术预判设备故障。
绿色化不是成本负担,而是价值创造,当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加征关税时,蓝想环境的工业循环水系统已帮客户节水30%;当美国挥舞碳关税大棒时,广泰空港的电动摆渡车已在机场跑出零碳轨迹。
只是因为这批企业都是隐藏在品牌后边的供应链,所以名声不大,但很重要,山东的隐形冠军是藏在产业链里的中国密码。
在孔子的故乡,我看见中国制造的另一种可能。
离开威海前夜,我去看了布鲁威斯号沉船,月光下,这艘曾经的巨轮安静如雕塑,就像山东的工业和工人一样,踏实又肯干。
山东的工业转型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只有无数工程师在实验室的深夜灯火,有产业工人调试设备时的额角汗珠,这里才应该是AI最大的舞台。
当世界还在争论中国是否会像日本一样失去三十年的时候,山东的253家单项冠军企业早已给出答案,他们用硬核科技把“不可能”变成“中国方案”,没有山东,就没有全球顶尖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效率拉动极致的电子产品生产线、把减碳落到实处的绿色中国技术。
中国已经跑出了第二增长曲线,山东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