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魅力之一,正是在于它充满了无数的假设和可能性。我们常常可以在历史的浪潮中,设想如果某个关键时刻发生不同的变化,整个世界会变成怎样。
-1-
项羽,这个以勇力著称的英雄,虽然身具非凡的天赋和力量,他的内心其实非常细腻,甚至可以说是“玻璃心”。他非常敏感,容易受到打击,曾有两次因为部下的背叛而陷入深深的悔恨和恐惧中。
第一次是在陈平施下离间计,使项羽失去了对范增的信任。范增气愤离开,但未到彭城便因病去世。范增的死让项羽猛然清醒,意识到自己被刘邦算计,但为时已晚,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像范增那样的谋士。随后,韩信攻占齐国,项羽派龙且去救援,却惨遭失败。此时,项羽的心中充满了惶恐。即使战果依旧辉煌,但他逐渐感到力不从心,心力疲惫,刘邦的势力也开始逐步占据上风。
项羽意识到,眼下的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或许与其与刘邦对抗,不如让他树敌,减缓自己的压力。
-2-
于是,项羽按照计划,派遣武涉去游说韩信,提出与楚、汉三分天下的建议,甚至鼓励韩信自立为王。这个策略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权宜之计,如果韩信答应了,局势将发生重大改变,甚至历史的进程也会走向不同的结局。然而,韩信最终没有选择背叛刘邦,始终未起义,因为他感激刘邦的恩情,始终无法割舍与刘邦的情谊。项羽的计划因此失败,历史的发展依然按照原本的轨迹进行。
这时,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如果韩信真的决定与项羽合作,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会发生什么呢?
-3-
这无疑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假设,涉及的问题复杂且广泛。从当前的局势来看,刘邦掌控着关中和巴蜀,地理优势明显;项羽则占据了中原以东的大部分土地,以彭城为都,实力不容小觑;韩信在齐国控制了70多座城市,虽然力量不及刘邦和项羽,但也不容忽视。
此时,局势的平衡就像一颗砝码,若韩信投向谁一方,胜负的天平便会向谁倾斜。除了这三方,另有两位重要的诸侯:彭越和赵王张耳。彭越与项羽作战多年,而张耳则归属于刘邦。一旦三国鼎立,彭越和张耳无疑将成为关键的“棋子”,各方势力都会争相拉拢他们。
就人才配置而言,刘邦拥有张良、陈平、周勃等谋士,还有黥布、灌婴等勇将;项羽则在范增去世后,谋士欠缺,虎将仅剩季布和钟离眛等人;韩信的阵容较弱,虽然有蒯通谋士和李左车将领,但总体上不如刘邦。因此,从这点来看,刘邦依然占有很大的优势。
-4-
一般来说,三国之间的斗争往往开始于两国联合,共同对付第三国。此时,关键问题就是韩信会站在哪一方。虽然任何一方都有可能,但笔者认为,韩信会更倾向于支持刘邦。
首先,刘邦在地理优势、人才配置上占有更大的优势;其次,韩信始终感激刘邦的恩情。考虑到刘邦的性格,他也必定会给予韩信极具吸引力的条件,尽量拉拢他。
在此情况下,项羽的灭亡将加速。当楚国灭亡后,只剩下刘邦与韩信争雄,最终的结局几乎注定,韩信必败于刘邦之手。正如韩信曾自言:“臣善将兵,而陛下善将将。”从这一点来看,韩信和项羽其实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极具军事才能,却都缺乏一些深谋远虑的智慧。
如果韩信选择自立门户,最可能的结果是,项羽的灭亡会比历史上更早,而韩信也最终会被刘邦击败。
历史的魅力在于它可以包含无限的假设,但现实的历史却总是无情地将这些假设永远留在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