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伤口愈合的过程中,大部分瘢痕会随着时间逐渐变平、变软、颜色变淡,但总有一些瘢痕 “与众不同”,它们不仅没有缩小,反而不断变大、增厚,甚至高出原始伤口范围,这类特殊的瘢痕就是瘢痕疙瘩。探寻瘢痕疙瘩不断生长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困扰众多患者的皮肤问题。
瘢痕疙瘩的形成与个体的体质密切相关。有瘢痕体质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瘢痕疙瘩,这类人群的皮肤在受到创伤后,体内的成纤维细胞反应过度活跃。正常情况下,成纤维细胞在伤口愈合过程中负责合成胶原蛋白,修复受损组织。但在瘢痕体质者体内,成纤维细胞会持续大量增殖,不断分泌过多的胶原蛋白,导致瘢痕组织异常增生。而且,瘢痕体质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瘢痕疙瘩病史,个体出现瘢痕疙瘩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伤口的深度和愈合方式也是影响瘢痕疙瘩形成的重要因素。深度较大的伤口,如手术切口、烧伤创面等,对皮肤组织的损伤更为严重,愈合过程更为复杂,瘢痕疙瘩的发生概率也更高。此外,伤口如果在愈合过程中出现感染、炎症反应持续时间过长,会进一步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促使瘢痕疙瘩的形成。不当的伤口处理,如缝合技术不佳、伤口清洁不到位等,也可能增加瘢痕疙瘩出现的几率。
从生物学机制来看,瘢痕疙瘩的生长还与体内多种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的异常有关。转化生长因子 -β(TGF-β)在瘢痕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瘢痕疙瘩组织中 TGF-β 的表达水平通常明显高于正常瘢痕组织。TGF-β 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蛋白的合成,同时抑制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使得瘢痕组织不断增厚、扩大。此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细胞因子会促进瘢痕组织内新生血管的形成,为瘢痕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
瘢痕疙瘩一旦形成,治疗相对困难。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局部注射药物、激光治疗、放射治疗等。但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效果有限,且复发率较高,因此多采用联合治疗方案。比如,手术切除后配合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或进行放射治疗,能够降低瘢痕疙瘩的复发风险。预防永远大于治疗,对于有瘢痕体质的人群,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皮肤受伤,在受伤后及时正确地处理伤口,早期进行处理,如使用硅酮类产品、压力疗法等,有助于减少瘢痕疙瘩的发生。
瘢痕疙瘩的生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入了解其形成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瘢痕疙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的预防和规范的治疗,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瘢痕疙瘩带来的困扰,改善皮肤外观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