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实体图书馆为何仍是刚需
创始人
2025-10-26 06:03:03
0

走进图书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具有国际共识的。

近期,上海和平书院荣获2025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年度公共图书馆奖”全球第二名,这座“24小时不打烊”的绿色图书馆再次将实体图书馆的边界拓展开去。而在刚结束不久的世界中国学大会上,多国汉学教授、图书馆工作者也提到这一重要议题:数字时代,电子图书馆盛行,我们为何还需要实体图书馆?实体图书馆为何仍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刚需?

上海和平书院。(叶辰亮 摄)

上海和平书院内读者正在阅读。(叶辰亮 摄)

图书馆馆藏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

“我的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了数字阅读,他们好像天然地认为,一本书若不存在于互联网,就不存在于世界。”莱比锡大学汉学系教授、孔子学院德方院长柯若朴观察道。

当下,数字资源愈发触手可及,例如“CrossAsia”数据库即可为汉学研究者提供涵盖中国、日本、南亚等领域的海量数据库和珍贵藏书,检索也十分方便。在此背景下,柯若朴提出疑问:为何我们依旧需要实体图书馆?“因为这是一个能够激发新灵感的创新之地。只有你走进图书馆,你才能够发现不曾预料的文本和灵感,而这正是深入研究的重要部分。”

莱比锡大学图书馆。

而实体图书馆作为一种文化传承载体,其对善本、地方志、族谱等古籍的保存与修复,是文化基因的物理延续。在上海图书馆的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既有物理存续的古籍,亦能通过数字扫描实现资源共享。就海外汉学而言,实体图书馆存留的古籍更是其代际发展的重要根基。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汉学研究历史悠久,也是在这里,曾设立了德国历史上首个汉学教席。柯若朴认为,“对于传统汉学家而言,图书馆是研究的基础——因为只有极少数人能直接在中国进行实地调查,他们研究的并非现实中的中国,而是通过书籍传承的中国,如四书五经、《四库全书》等。若没有这些藏书,我们的前辈就无法展开研究。”

数字资源的有限性,也让实体图书馆不可或缺。“其实还有很多书籍,尤其是研究所需的一手资料,并未数字化。认为‘所有内容都将或已数字化’的观点是一个误区,且短期内难以实现。”柯若朴说,采购拥有永久存续权的电子书,是很难达成的,因此出于实际考虑,纸质书籍依旧是莱比锡大学图书馆采购中文书的主要项目。“简而言之,无论是传统中国研究还是现代中国研究,图书馆都十分重要。”

事实上,数字资源与实体空间交融,彼此并非对手。以古籍出版的数字化进程为例,据中华书局全资子公司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洪涛介绍,我国现存古籍共20万种、50万版本,目前市场上大型古籍数据库产品能涵盖6万到8万种古籍。而随着人工智能与OCR智能技术的发展,行楷/稿抄本数据采集准确率能达到95%,版刻/楷书普遍可超过99%,许多基础性的整理工作可以更高效完成。尽管数量不断扩容,但高质量数据仍严重不足。数字化进程中,藏有古籍的实体图书馆仍能提供更多支持。

洪涛正在分享古籍出版的数字化进程。(孙彦扬 摄)

相反,数字资源也能赋能图书馆的综合运营。例如,上图东馆专门为读者提供数字阅读体验,尤其为老人与孩童配备大字体阅读器和语音导航系统,提供消除数字鸿沟的机会。

可深度感知、参与的公共文化空间

为何和平书院能够获得图书馆界的“奥斯卡”?在IFLA评委眼中,“和平书院重新定义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存在形式”。晚上在和平书院读书、放松,似乎已成为附近居民的习惯,亦有外地旅客“下了火车直奔这里”。读者毛泽锦说,“尤其在夜晚,人与人之间陌生但又亲近的关系很美好,有时候看到馆里满座到天亮。”它像一本“打开的书”,日夜不间断向人们敞开着,已累计接待读者260多万人次,通过“生态、阅读、生活”无缝融合,激活周边空间,成为融入居民生活的“心灵栖息地”。

上海和平书院内读者正在阅读。(叶辰亮 摄)

上海和平书院内读者正在阅读。(叶辰亮 摄)

在申城,阅读正悄然重塑着社区关系。以近日入选2025年“书香社区”名的嘉定区菊园新区嘉呈社区为例,这里的我嘉书房(菊园・绿地天呈)以“24小时不打烊”的便捷服务成为家门口的“文化客厅”,通过志愿机制让居民从“读者”变为“服务者”乃至“共建者”。书房开放至今已举办270余场活动,吸引约1.35万人次参与,孵化80名社区阅读推广人。曾经“对门不相识”的邻居,因书结缘成为谈天说地的书友;许多家长也从“盯着手机陪读”转变为“捧着书本共读”。

一个城市的图书馆,最要紧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而人们也以实际行动回应着这份“关怀”。近期,上图东馆掀起一股“素人策展”热,彰显了图书馆并非仅是“藏书阁”,而是读者可以自发参与的“共创文化空间”。从小蹲在田埂抓甲虫、翻《昆虫记》的陆孙,带着对古籍与昆虫的痴迷,策划了“古书里的昆虫形态展”,引得不少青少年为此驻足。该馆还推出“我为图书馆写诗”等活动,读者的文字、画作、声音以及灵感皆可进入图书馆,成为一种鲜活的城市记忆。深入浅出的文化体验为上图吸引着更多新读者,也将图书馆“开门办馆”“共创文化空间”的定位落到实处。

“素人策展”活动现场小朋友制作蝶翅书签。(主办方供图)

上海图书馆东馆中读者正在阅读。(叶辰亮 摄)

在爱阅之城上海,各级图书馆联动,让阵地服务的触角不断延伸,从“空间友好”到“服务友好”再到最终实现“全域友好”。以刚刚落幕的2025年上海童话节为例,首次覆盖全市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活动总量首次突破400项,吸引200万人次参与。从活动发起方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到区、街镇公共图书馆,再到商圈、公园中的儿童友好阅读城市新空间,串联成一张覆盖全城的“阅读地图”,让读者的需求随时被接住,让书香浸润城市的每一角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正是闯的年纪!超三成“新银发”... “菜就多练。”不久前,70多岁的王文芳解锁了自己的又一个“人生第一次”——第一次坐飞机,从家乡河南到...
这几个“亿”想不到:上海的新“... 新华社上海10月28日电(记者丁汀、周心怡)走进徐汇区的“模速空间”,这个成立仅两年的创新载体正以惊...
卓越加冕,荣耀同行丨武汉普瑞眼... 秋意渐浓,硕果盈枝。10月27日上午,武汉普瑞眼科医院二楼多功能会议室气氛庄重而温馨,“卓越加冕,荣...
查出肝血管瘤就慌了?医生:它和... 体检报告上“肝血管瘤”的诊断,常让不少人瞬间慌神,下意识将其与“肝癌”画上等号,甚至急于寻求“根治”...
什么!男性也有更年期? 张先生今年52岁,最近他总是感觉身体不适:晚上睡不好觉,白天精神萎靡,工作时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还会...
10.28 中国男性健康日|这... 随着气温骤降,不少男性朋友出现了一系列泌尿系统问题。今天是“中国男性健康日”,今年的主题是“男性健康...
新型夜视隐形眼镜:闭眼也能看见... 你是否曾在夜晚迷失方向,渴望拥有像猫一样的夜视能力?科学家们的最新研究或许能让这个梦想成真!近日,研...
【男性健康日】为您解读男性健康... 男性健康认 知十大误区 写在男性健康日的话 10月28日是第26个中国男性健康日,中国性学会联合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