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第15个世界肝炎日以“社会共治,消除肝炎”为主题,再次向病毒性肝炎宣战。当前,我国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硬化、肝癌的新发病例仍不容忽视,及时接种疫苗、阻断病毒传播成为减少新增病例的核心策略,其中60μg乙肝疫苗的快速免疫方案尤为关键。
疫苗接种。
乙肝主导肝硬化病因,防控成果与挑战并存
据《中国肝硬化临床诊治共识意见》(2023年)统计,我国肝硬化患者中,71.1%由乙肝病毒引发,远超酒精性(11.27%)、丙肝(8.1%)及脂肪肝(1.5%)等其他病因。这一数据直指乙肝防控的核心地位——每减少一例乙肝感染,就可能阻断一条通向肝硬化、肝癌的“高危路径”。我国乙肝防控已取得阶段性胜利:全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从上世纪90年代的9.75%降至5.86%,儿童群体更降至0.30%。
得益于国家免疫规划的严格执行——所有新生儿需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并完成(0、1、6月)三针程序;若母亲为乙肝感染者,婴儿还需在12小时内加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形成双重保护。然而,成人群体的防控仍存隐忧。疫苗保护力随时间衰减,抗体阴性或滴度低于10mIU/ml者,需及时补种,否则可能面临感染风险。
60μg疫苗补种,高效构建成人免疫防线
针对成人抗体衰减问题,专家提出“查漏补种”策略。常规方案需按(0、1、6月)接种三针20μg疫苗,耗时约半年;而60μg疫苗则可缩短至1-2针,仅需1-2个月完成全程接种,尤其适合未接种过或抗体衰减的高风险人群。这一方案不仅提升了接种效率,更降低了因延迟免疫导致的感染风险。“疫苗的保护不是终生有效的,成人需定期检测抗体,及时补种。”暨南大学疫苗产业研究院院长梁晓峰教授指出,“60μg疫苗通过减少接种次数,提高了成人群体的补种意愿,是填补免疫空白的有效工具。”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疾病预防控制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梁晓峰。
企业实践为防控提供技术支撑。以康泰生物为例,其1993年试产的乙肝基因工程疫苗,累计接种量超14亿剂次,广泛服务于国家免疫规划体系。公司负责人表示:“60μg疫苗的研发,旨在解决成人补种依从性低的问题,通过快速免疫,加速构建社会免疫屏障。”社会共治的理念贯穿防控全程。从新生儿到成人,从医疗机构到社区,每个环节的紧密衔接,构成了阻断病毒传播的“防护网”。
例如,多地疾控中心推出“抗体免费筛查+疫苗补种”一站式服务,简化流程;社区通过健康讲座、线上提醒等方式,提高高危人群的接种意识。肝炎防控,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面对病毒性肝炎相关疾病的新增风险,及时接种疫苗、补种抗体,不仅是个人健康的保障,更是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责任。正如梁晓峰教授所言:“消除肝炎,需要每个人从一针疫苗做起,让‘肝’净人生成为社会共识。”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温玮